《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占总学习篇目的百分之二十。并且这些篇目都文情并茂、语意兼美,堪称我国文化瑰宝,展现了历代文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那么,如何有效的对文言文进行朗读、背诵呢?笔者认为一定要抓好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准文言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基础环节。文言文生僻字较多,只有读准这些生僻字,扫除字音障碍,才能流畅地诵读文言文。扫除字音障碍可以先让学生在预习时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注上拼音,并进行朗读,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字音难以读准的字,教师用板书的形式进行强化。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特别强调读准文言文字音须注意的两类字:
一是破音异读字。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如《陈涉世家》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这句话中“王” 读wàng,作动词,译为“称王”;又如《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读wèi,译为“给予”。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就要注意强化这些“破音异读”的字,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有效记忆,以便准确、流畅地诵读文言文。
二是通假异读字。字通假产生的异读,当甲字与乙字通假后,应读乙字(即本字)之音,不读假借字之音。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读pī;又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要”通“邀”,读yāo。对于通假字,每学完一课,我都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写在笔记本上,进行经常化的复习积累。这样,才能为学生读准文言字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环节:把握朗读停顿。文言文要读得顺畅,有韵味,不但要读准字音,而且要学会断句,即把握好文言文诵读中的朗读停顿。教会学生停顿,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一般说来,诵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人名、地名是整体,不能分开;介词和部分连词常常与后面的连用,不能分开。以下情况通常要停顿:
1.句首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句首关联词如 “且”、“虽”、“故”、“因”等,句首语气词如“至”、“若”、“盖”、“然”、“岂”等,这些词的后面朗读时要停顿。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2.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谓语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如:①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第三环节:读出文章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因此,这一环节的文言文诵读需在学生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就是要读出语气和气势,传达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就问学生“欣然起行”的“欣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学生说:“高兴、愉快”,我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合作交流后,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朗读时的感情就处理得更好了。又如教读《岳阳楼记》一文,该文骈句较多,要教会学生一般四字、两字一顿,其它的按意义停顿,并找出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顺;沙欧/翔集,锦鳞/游泳”等例句,让学生把握节奏,用舒缓的语调,愉悦的心情,想象图景,领悟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境,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其它段落,并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悟古仁人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堂诵读训练,激发了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氛围中,伴随着抑扬顿挫的声音、语调、语气,文章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激荡着他们的胸怀,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第四环节:掌握背诵技巧。朗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可见,指导背诵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背诵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学生在经过上面三个环节的朗读训练后,对课文已经较为熟悉,此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熟读成诵” 可以把文言文中那些精炼的词语、优美的语段牢记于心,并经过消化吸收,使之积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增加学生的古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使语言不期然而近于完美”。这正是朱熹“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观点。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背诵的方法技巧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
1.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背诵。如背诵《曹刿论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来背诵: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理清了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弄清楚鲁庄公和曹刿在每一个事情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两人的对话),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背诵了。
2.抓住论点、论据或中心句来进行背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篇课文的论点即第1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课文紧接着用战例来证明论点,第2段以进攻一方为例,阐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第3段以防守一方为例,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有人也要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第4段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背诵课文时,指导学生抓住论点、论据、结论来进行背诵,就能轻松完成课文的背诵。
3.依照课文的线索来背诵。如背诵《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的顺序来进行背诵。
4.利用关键词来进行背诵。背诵《小石潭记》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潭中”、“潭西南”、“潭上”三个关键词,弄清“潭中”、“潭西南”、“潭上”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可以提高背诵的效率。
总之,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把诵读当作课堂的点缀,不能让琐碎的词句分析代替琅琅的书声,而是要把文言诵读教学与文言词句教学相结合,抓好诵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把诵读教学有机贯穿于文言文教学之中,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更利于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也才能进一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资料
[1]《同步指导训练与检测·初中总复习语文》2012年3月第一版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苏教版)(1—6册 洪宗礼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