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作 者:余永会 (贵州省纳雍县张维小学 553313)

摘   要: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学生科学实验的教学: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抓好每一个实验环节,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和家庭小实验等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开出实验96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拓展性实验三类。其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是课程标准直接要求开出的实验,在教材中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出现;拓展性实验是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些小制作,在教材中以拓展、交流与讨论、实践活动的形式出现。
关于学生实验的教学: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良好素养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搞好分组实验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及习惯。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实验基础。有的甚至认为实验只是玩玩而已,学生实验较难组织,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做到:
一、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这类实验是整个科学学科学生实验中的主要部分,如《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不同植物的种子》一课,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推出一些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就需要实验去验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类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称为:证明……
二、实验时,教师要充分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使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运用各种办法明确操作过程。
1、独立设计补充式。有的学生实验较简单,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如《磁铁》中磁铁有指示南北的作用等。
2、学生操作补充式。在实验时,我们也可以请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观看,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等全体进行实验时不会犯与之相同的错误。
3、教师演示提示式。部分学生实验,其中的某一步较重要,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那么就要求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注意,甚至要示范讲解来演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搭起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如“空气压力实验”,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讲明:杯中的水要满,中间不应该有空气隔在里面,要按住慢慢倒过来再放手。
三、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
小学生对新事物是很好奇的,但由于他们的特性又决定了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在学生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细看,实验中真的会“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少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手、耳、鼻、舌也是人体重要的观察器官,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在学生实验中动用这五个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那么,学生就尝到了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强化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会大大提高。这样,学习兴趣促进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进兴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所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管去观察的。
四、实验后,要引导“得出结论”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推导得出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牛顿以前不知有多少人看到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个现象,但只有牛顿从中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有引力,不同物体间引力是不同的。这就是因为其他人的思维都没有完成这个质的飞跃。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现象→结论”推导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提出结论:
1、结论明显要自达
有些实验,可以从现象中很容易分析结论,如前所讲验证性实验及一些诸如“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探究茎的作用”等实验,这类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2、结论模糊要导达
有些实验,从现象中很难得出抽象的结论,要一步步按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论,这种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我们在学生实验教学中紧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要素,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并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在自然学科中积极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