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的一环,《新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所以新课标下的作文指导,不仅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探索并明晓“所以然”,让学生切实获益。但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总是:对学生的作文篇篇精批细改,总批、眉批一应俱全。备课、上课、教研活动等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老师收上作文来总是望“文”兴叹,作文很长时间才能批阅出来,等批阅完发到学生手里学生只看看老师批语的褒贬,这篇作文就完事大吉,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学生的作文仍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在作文批改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在实践中,我把作文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个人评价、集体评价和教师讲评相结合。其具体做法是:
一、事例引领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好文章必须经过修改”的道理,注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名家炼字和修改文章的故事。例如,贾岛和韩愈之间发生的“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关于“绿”字斟酌推敲的故事;唐代任俞为了修改“前峰月照半江水”中的“半”字竟然跑了数十里地的故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经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事迹等。学生很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适时引入古人的一些名句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茎”,“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懂得了要真正写出好文章必须会修改、喜欢修改、勤于修改的道理。
二、学生自改
学生自改的方法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批改的主人。以往学生的作文,教师批改完后就没事了,老师是学生习作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最后一个读者,根本没有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受到抑制,纵有很精彩的生活见闻,也无法与同学共享,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写好作文后,我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选材是否切题。如不切题,找出原因,选择好切题的内容。这是关键,因文不对题,下面的工作就没有做的必要了。其次,要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充实具体,不具体的地方可以增加描写。比如: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没有用到基本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是否恰当得体,动词选的是否准确。外貌描写是否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开头结尾或行文过程中有无点题。如有不足,立即补充。再次,检查否有病句和错别字,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在学生自改中,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但教师从精批细改中的主体地位脱离出来,作为组织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在活动多给学生指导,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
三、在自改的基础上互改
学生自改作文后,要求学生当堂互改。互改是培养学生学会改作文的好办法。我采用的办法是小组内互改。互改的具体步骤同自改的步骤大致相同,即首先审题,接着看内容是否清晰合理,最后是赏析作文的语言。是否有病句,有改正过来;写的优美的句子欣赏欣赏。学生可以当面交换意见,或者把意见写在作文上。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从对方的作文中受到启发,而且也能发现自己原先没有发现的问题。学生互改作文,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互相修改,能更多地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己批改习作的能力。在学生自改和互改中,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注意搜集好、中、差三等作文,为下一步教师讲评打下基础。
四、在学生自改、互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评
在学生互改好作文后,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类作文若干,用作业展台将作业投到屏幕上,先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认真听,然后再让互改的那个同学谈自己对这篇作文的看法,同学们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就这三等作文发表带有指导性的意见,具体指出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差的差在哪里,特别强调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学生可以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以及批改意见,他们就能参与讲评,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论能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写作的欲望,激发再创作的热情。
讲评是每次作文的总结,是作文结果的反馈。讲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反应的结果,进而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从学生作文的自改、互改到教师讲评,一般连续进行,一气呵成。同学们不但兴趣很高,而且课堂气氛热烈。这样,发动学生自改作文,不仅能把教师从作文批改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习趣,提高了他们写作文、改作文的能力。
五、优秀作文的展示
除了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外,还用张贴,展板,装订优秀作文集锦等方式,让大家分享作文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作文展作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乐写的情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学生写作文自然而然地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