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略研究

作 者:邓青青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结构矛盾凸显的宏观环境下,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效率决定着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周期内经济体系的发展走向。因此,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通过对需求管理政策边际效应走向的系统评述,为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确立了现实依据;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隐性通胀特征的静态考察和对未来经济运行显性通胀风险的动态预测,明确了供给侧改革实施的合理契机;通过对工业化后期经济体供需协同机制的分析,定位了供给侧改革攻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隐性滞涨 ;供需协同机制 ;供给抑制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2015年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是我国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二、供给侧改革方略
(一)从需求拉动的边际效应看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持续近30年的经济飞速增长,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呈现出领先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超常规发展,然而这样的持续持续发展是建立我国的“三驾马车”的基础之上的,从发展的规模到速度,从节奏到时序安排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极限扩张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态势下,我们也不难发现依靠需求拉动的边际效应正呈现出逐渐递减的发展趋势。
1.消费需求扩容乏力、分流显著,需求释放存在结构障碍
一个国家一段时期的消费需求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决定了消费需求的上限,即使是依靠信贷提高社会的消费需求仍然受到可支配收入数量上的限制;第二,消费倾向。消费倾向决定着消费需求的下限,居民有自由选择消费或者储备的权利,并且除了日常消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需要用来满足交易性储备、投机性储备、预防性储备,因此要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的前提下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应该引导居民将储备倾向向消费倾向转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自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12.55%,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由2013年的72%下降至69%,并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2.投资边际效益降低、风险加剧,政府支出面临投向选择
为了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我国采用降息的方式试图提高企业的投资热情,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产能过剩、要素流动不畅、产业结构低端化、信贷杠杆待释放以及主权债务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市场持续低迷,即使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的前提下仍然无法改变企业投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的事实,严重制约了企业投资的扩容。为了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实现投资边际效益的提高,政府企图通过两方面的行为改善市场现状:第一,政府投资。2015年以来政府面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退出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项目。从投资的效果上看,政府投资在初期会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需求动力,但是基础设施作为公益性投资,获取收益的速度慢,从客观上降低了投资的边际收益,并且投资在当期属于需求但是在远期属于供给,大规模的投资会引起供给结构的平衡;第二,政府购买。在政府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政府购买会受到政府投资的挤压,加上政府对三公经费的限制,政府购买的支持乏力。
3.出口竞争优势涣散、壁垒加深,贸易条件改善进退两难。
由于我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涣散以及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加深,自2015年以来我国出口负增长已经成为常态,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进入下行通道。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企图改善贸易条件的策略也显得进退两难: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产能过剩、库存商品积压的状况未得到改善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实现产品升级改变出口产品结构的策略无法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出口贸易困境,不仅如此,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以及汇率倾销也会阻碍我国通过升级出口产品结构实现扩大出口的策略实施;另一方面,如果维持现有的出口结构,不仅会陷入产业结构固化的困境,同时还会因为本币汇率的提升以及制造成本的增加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导致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
(二)从宏观经济的隐性滞涨看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契机
1.静态考察,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具有隐性的滞涨特征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具有的隐性滞涨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价格传导机制阻塞了消费价格指数绝对低位背后的相对高
第二,经济社会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要求相对高速的经济发展提供容错机制。
2.动态预测,我国未来经济运行存在显性的滞涨风险
我国未来经济运行存在显性的滞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素流动不畅导致需求结构升级带动供给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阻滞,导致供给矛盾不断激化,引发结构性通胀。第二,货币供应持续增多与社会融资增量逐步萎缩并存,经济体系趋于流动性偏好陷阱,存在货币性通货膨胀的可能。第三,财产性收入“风险—收益”预期的扭转,将导致潜在购买力的集中释放,可能引发严重的预期性通胀。
(三)从供给协同的传导机制看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攻坚重点
1.完善企业优胜劣汰制度,建立要素高效流转的竞争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消除“供给障碍”。我国长期以来对国有企业、公共事业、垄断企业的管理态度都是忽略市场竞争规律,采用财政补贴以及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企业弥补亏损,使得这些企业脱离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束缚,企业缺乏竞争的压力没有提升效率的动力,导致淘汰僵尸企业的效率与确立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的效率同样低下。为了改善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低效率的现状,必须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打破市场垄断和价格管制,降低税收,减小高流转成本对价格信号和要素流动的干扰。
2.启动有助于消化闲置要素、减少库存积压的体制改革,释放经济体制消除“供给桎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各生产要素的作用,减小市场对要素进入的限制。着力弥补创新短板,改善产业体系存在的“供给老化”的现象。为市场供给提供新的动力,刺激创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限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崔校宁、李智.供求态势、价格分化与产业升级——兼论垄断价格的经济属性和调控效应[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R].北京:中国经济月报杂志社,2015.
[3]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5 年统计数据[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