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腐败问题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其具有深刻的历史性、世界性和顽固性,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然而仅从行政系统内部来探讨腐败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已无法满足现状,因此必须基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而将行政生态因素对腐败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反腐;中国
前 言
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会指出过去五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就,以及我国目前仍旧存在的许多道德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 “十二五”规划指出的重要工作,因此,近日来各方加强了对反腐问题的重视力度,针对日益凸显的腐败现象给予明确的打压和制止,此类问题指明了加强反腐问题研究的迫切性。然而随着公务员利用公权力非法牟取私利的行为日益多样化,单纯地依靠制度建设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调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增强反腐措施的可行性,扩大廉洁的辐射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严格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为人民谋求更好的福利,动用多方力量,跳出行政系统,从社会这一大系统去思考显得尤为重要,也即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来分析我国反腐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问题,既有利于思考的全面性,也有利于方法的完备性,为更好地推进反腐工作提供了多方视角。
一 、反腐与行政生态环境分析
(一)行政生态环境基础理论分析
行政生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高斯提出的,弗雷德.里格斯发展了行政生态理论,他把生态学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为研究行政系统提供了多方视角。里格斯认为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这五个要素将影响国家的行政生态环境。通俗来讲行政生态理论所揭示的就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即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历史、战争、心理状态对行政系统运转的影响。行政生态理论所探索的是行政系统如何适应外部的环境。而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中,不同的外部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不定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判断。然而当出现腐败问题时则说明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没有相适应。因而,我们应该通过研究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研究并解决腐败问题。
(二)“反”与“腐”基本情况分析
1、腐败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而言,腐败并不是某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国家都不同程度面临的挑战。现如今,我国的腐败问题是比较突出和严峻的,腐败问题出现了新的趋势。腐败现象开始从部分政府部门的以权谋私向各类政府的司法腐败蔓延,腐败官员年轻化的新态势,基层腐败向高层腐败延伸的新现象。现如今还出现了滥用公共权利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批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用公款大吃大喝,随意浪费,这与国家倡导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精神截然相反。虽然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反腐倡廉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的腐败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治理腐败。
2、反腐机制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腐败犯罪,层出不穷。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和人民树立了坚定的决心,要彻底根治腐败,但是腐败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反而有越演越烈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对腐败的产生没有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对腐败的惩治没有严格的司法手段。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周密的预防系统和严厉的惩治手段。
党的十八大之后,借助中央惩治打击腐败的决心,反腐热浪席卷网络,20多天查处10多名官员,其中超过半数与网络举报有关。显然,网络反腐可以更好的促进反腐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当然网络反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对涉嫌犯罪的官员坚决查处,对举报失实及时澄清,对诬告陷害的依法追究。通过制度和网络反腐相结合构建不愿贪、不敢贪、不能贪的反腐败机制。
二、行政生态环境要素对腐败的影响
(一)经济体制的转轨为腐败“带来生机”
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变,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使得人们对利益产生了强烈的追逐,并且私利越发膨胀。利益的获取必然承载着资源的配置与分配,我国的大部分原始资源都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而政府官员也就成为这些资源的间接持有者。利益的丰厚、资源的短缺与强烈的竞争,使得一些人开始钻空子,资源的索取者开始通过各种办法以求获得资源控制者手中的资源,贿赂、送礼等各种非正当竞争手段日渐产生,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带来利益的不断竞争,人对满足私利的渴望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此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腐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权钱交易转向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蔽性较强的方式。
(二)需求和投机心理为腐败“错误导航”
腐败心理是腐败行为的前提,腐败心理是与腐败意识相对应的,通常表现为需求和投机心理。而腐败意识作为一种邪恶的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有人仅将其作为一种潜意识埋藏在内心深处,而有些人将其从潜意识中脱离出来上升为显意识,因而这种显意识开始滋生腐败细菌,进而肆意侵蚀着廉洁,直至吞噬、消灭廉洁。其实每个人对财富和权力都有需求,只是需求的程度不同,获取的方式也不同,如果采用投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过度的需求,最终将会导致拥有无止境的贪欲,可能会演变为一系列腐败行为。有些人甚至抱有侥幸的心理,孰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古代的人治思想为腐败“开辟道路”
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崇尚人治”,这必然缺乏规范化与制度化,这给腐败的产生提供了空间。人都有利益需求,腐败双方正是抓住了彼此的利益需求,进而以实际事物比如说金钱的满足、权利的获得或者某些条件的给予来交换,进而满足各自的需要,由此形成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公—私之间的腐败,腐败双方也呈现出复杂关系,官—官、官—民、政府—企业、企业—企业等等。古代的人治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人们普遍具有这样的想法:事情都是人来操作的,因此只有满足了权力人的需求,才有可能将事办成。同样的由于需求层次、所获利益的不同,腐败所涉及的交易内容、形式、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些都将腐败复杂化。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反腐工作的开展
(一)权衡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介入额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结合,但公共权力的滥用不仅会阻碍市场的调节作用,而且滋生并助长了腐败现象。因此首先应当恰当的权衡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介入程度,合理把握公共权力的运用范围与程度,既要防止公共权力“放空”,又要避免公共权力滥用,扰乱市场秩序。其次,规范公共权力介入市场的相关程序与准则,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公共权力的有效作用,又能约束和控制公共权力的使用。
(二)完善领导干部的教育和考核机制
要将腐败心理彻底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深埋在内心深处,让廉洁之花开花结果。首先,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教育,做到自我警戒,自我监督,有坚定的意志,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影响,而且还要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专断独行往往是产生腐败心理的主要原因。其次,应经常性的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例如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宣传。还可以利用一些大众传媒工具来宣传,例如可以通过广告、电影、电视剧、报纸等等。最后,要对领导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既通过书面的也通过实际行动的考察,例如,在对领导进行培训后要以试卷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核;也可通过其下属对其的评价来进行判断(采取不记名的方法) 。
(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制约监督作用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哪一方面,舆论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反腐工作亦是如此。加强反腐,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辅助作用。首先,将群众舆论、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三者相结合,形成一个“舆论反腐”网络,通过舆论来发现、揭发腐败问题,并有效监督反腐工作的进行。其次,可以借用舆论媒介来将政府的一些政策、官员行为等作出合理的公开,使人们有效理解,并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和行为。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的交流媒介,作为公共人员与群众交流的渠道,这样既可贯彻国家政策,又可表达民意。
总结
行政生态学是一个广泛的视角,涉及所有的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又包含着许多因素,如果将每个因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难免会无法突出重点,将失去研究此话题的意义。因而,本文在对现阶段腐败问题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经济体制、人治思想以及需求投机心理这三方面对目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另外,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腐败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文献、网络等一些工具来了解,有些问题仍无法深入研究,只能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提炼;在对已有素材进行提炼概括、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使所写的内容一目了然,反映真实的情况,我们反复琢磨,最终将其确定为3个板块。阿克顿曾经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有国家的存在必然会产生权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腐败的现象。腐败问题有望减少,但却将始终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保持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劲头,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4.
[2] 贾妮燕.消除潜规则对反腐倡廉建设不良影响的思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3),58.
[3] 何书彩.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207.
[4] 吕倩. 行政生态学视野下的腐败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08(1),67.
[5] 张丽娟,林剑花.行政权力腐败的多维分析及防范[J].南方论刊,2008(1),63.
[6]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84.
[7] 刘景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苏美,女,1991年4月出生,江西省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扈帅帅,女,1989年9月出生,内蒙古包头人,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