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陈衡哲历史教育思想初探1

陈衡哲历史教育思想初探1

作 者:高思超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陈衡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其编著的《西洋史》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教育思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应该是历史教育的关照的重要史学观念;充分认识和彰显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应是历史教育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陈衡哲;历史教育;全球史;女性

陈衡哲(1890——),江苏武进人,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她在历史教育理论建设领域,尤其是教科书编写贡献卓著。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她的历史教育的许多思想,对于今天仍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梳理,以飨读者。

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等新的史学研究观点正在不断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全球史意识,用全球史观指导历史教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再如“在历史教学中,传统史观存在很大弊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审视传统史观的缺陷,转变观念,运用全球史观指导历史教学[2]
20世纪初陈衡哲教授所著的《西洋史》历史教科书正是一部用整体的、全球的眼光来关照世界历史的发展的代表作,胡适曾这样评价到:“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是一部带有创作的野心的著作……此书是一部开山的作品。”还有学者指出“相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学世界史教材,民国时期陈衡哲所著的中学教材《西洋史》更胜一筹,其文风引人入胜,其提倡的用整体的、全球的、强调人类历史纵横发展的眼光来关照世界历史的观念更难能可贵”[3]
主张用全球史观来关照中学历史教学,是陈衡哲的重要历史教育思想。她的这一思想在《西洋史》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在开篇《例言》中陈衡哲就指出《西洋史》的撰写原则:本时期的西洋史,还有一个与上古和中古史不同的地方,这便是它的世界化靠了地理上的发现和科学的应用,西洋历史的范围,就愈扩愈大了,而因为时间的接近,我们对于这一时期的西洋史,才能感到深切的兴趣; 所以编排此书的标准,也不得不略略变更。上册西洋史的编辑,比如是闲谈隔村张三李四家太上老祖的掌故,此册的编辑,却如演讲本村现存长辈的事业和人品,他们的历史,是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上册所当避免的,是无精打采的干枯说话,此册所当避免的,却是左右袒的偏见。但这个危险,又岂独是著者所当注意,近世史的教者和读者,岂不当以世界观的超然眼光,作为他们的指南针么?
再如,在“欧洲与世界”一章的引言部分,作者写道: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历史的重心点,已由欧洲本土逐渐移向世界,所以我们对于这时期中欧洲历史的注意点,也就侧重在他与世界的关系了。这个改变重心点的原因......最重要的,却不外乎工业革命。因工业革命之故,欧洲的历史上便产生了两件与世界有直接关系的现象。其一,是交通便利及速率的骤增,结果是使全地球愈缩愈小,而地球上各国的关系,也就日益加密起来。其二,是因工业革命之故,欧洲列国对于殖民事业的兴趣忽又重新复活,结果是所谓新帝国主义的产生,遂使全球各国,无大无小,没有一个不被牵入欧洲势力漩涡之内。因此两个现象,十九世纪的欧洲历史,便成为世界化,而世界的历史,也就不得不以欧洲为中心点了。工业革命的最大原因,乃是十八世纪以后科学的发达,及它的应用于工业,所以科学又是十九世纪时一切史迹的中心点,也即是欧史所以世界化的更远更深的原因。同时,因欧洲与世界关系的加密......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化,如民治主义等,也就无限止的输入了世界各国了,这也是助成欧洲世界化的又一原因。
诸如此类的设计与内容在《西洋史》中还有很多处,甚至除了“西洋”的国家历史外,作者还增加了亚洲、非洲及美洲的部分国家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该书虽然定名为《西洋史》却远远超出了“西洋”之外,充分说明了陈氏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视野。

女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女性在工厂和政治活动中日益活跃和重要,充分肯定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彰显女性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是陈衡哲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教育教学思想。
《西洋史》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独特的“女性视角”,陈衡哲也是民国时期所有历史教科书中唯一一个从女性立场去分析历史发展的作者。《西洋史》下册在叙述工业革命的结果与影响时,就专门指出,靠了工厂制度的兴起,妇女已能获得经济的独立;靠了教育的普及,妇女的智识与能力,也日益增加了,所以,女子在教育、经济、职业、政事方面,确已于男子争到了平等的地位。在论述工业革命内容时,陈氏在教科书的小字部分就妇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探讨,论述了她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主张。她在教科书书中这样写道:人民常有把女子参政运动视为女子运动的唯一事业者,这是一个大错误,女子参政固是妇女运动的一件事,但他绝不足代表妇女运动的全部。
该书在论述19世纪文化的重要表征时,妇女运动也是论述的一个角度。陈衡哲认为,妇女运动的原动力是民主主义,妇女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结果。妇女运动的始祖,是英国人武斯冬克拉夫女士;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西洋史》重点提及了“一位平凡的农民丫头”贞德的爱国事迹:“正在这个时候,法国忽然出了一位女杰,她便是那个举世知名的若安。她是法国的一个村女,平易朴直,本没有什么异人的地位。但她目见法国地方的糜烂,外族的欺凌无已,不觉恻然心伤。……至诚终于感动了国人,于是大家跟着她……把英国人打败了。……不幸这位救国的女杰,既遭了敌人的畏恨,又遭了她的同事的嫉妒,后来遂被她的国人卖给英人,死于火刑之下了。但若安的精神却不曾死;在论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时,专门提及了“女学者的兴起”。她指出,威尼斯的佳珊特拉和佛罗伦萨的亚力山特拉,是十五六世纪时女学者群体的两个代表,她们颇能与男子自由交际,自由讲学,但同时又都是品洁行高,为一般人士所景仰的。这些学者实是近代女子解放的先锋。尤可贵的,是她们的解放方法。她们的解放,是由内而外的,是以解放自己的理智为起点的,她们并不曾将解放的责任推到男子的身上去。
如果我们站在教育社会学的角度上看时,女性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和地位这一问题就非常重要了。从性别角度分析历史教科书已成为20世纪西方学者教育研究的可以课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声势浩大的公民权利和平等权利运动中,许多社会民众就指责历史教科书中很少涉及历史上的妇女,进而在学校选择和使用该历史教科书时施加巨大压力。[4]让人震惊的是,在今天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标选修“历史人物评价”中,也全是清一色的男性人物。
陈衡哲在散文《运河与扬子江》里,以寓言形式阐释了世人对命运的三种态度:安命、怨命和造命,她主张要敢于“造命”,与恶劣的命运奋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正是这样的观点和信仰造就了她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也塑造了她独特的历史教育教学思想。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教师教育视域下历史名师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6XJC880001)。

参考文献
[1] 王立兴:论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然趋势,《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2。
[2] 丛曙光:树立全球史观推进素质教育——浅谈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及制约因素,《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10月。
[3] 杨和平:陈衡哲《西洋史》的教材特色与全球史观念,四川文理学院学院2012年5月。
[4] 何成刚: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