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竞生不但是最早接受西方性学理论,而且也是最早系统深入研究性学问题的中国人。作为性教育的先驱,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在当时颇显前卫,不能被当时大多数国人所接受,因而他当年也饱受非议。重新审视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并汲取有益成分对于当前我们搞好性教育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张竞生;性教育;启示
一、张竞生性教育思想
张竞生,一位20世纪初颇有影响的思想文化界巨擘,他,敢为时代先而谈性,“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长空” [1]。但囿于时代局限,他的性教育思想不能被当时的国人所接受而饱受诟病。今天,当我们撩开历史厚重面纱重新审视他的性教育思想时,发现其“依然年轻”[1]。了解张竞生的人生经历和求学之路,是我们把握其性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其要旨的有效路径。
(一)生平
1888-2-20,张竞生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一个家境宽裕的归国华侨家庭。取名江流,学名公室。受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思想的影响,他自己改名为“竞生”。张竞生从小就聪明好学,1907年考入清政府设于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后曾在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上海震旦学校、北京法文高等学校和京师大学堂及法国里昂大学学习。1919年他获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潮州金山中学代理校长、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等职务。青年时张竞生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并被孙中山任命为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20世纪30年代后,张竞生回到家乡饶平修公路、建苗圃、办农校,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试验。“文革”时期先被红卫兵批判,被遣送饶平樟溪区厂埔,1969突发脑溢血而与世长辞。
张竞生作为我国20世纪20~30年代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著述甚丰,涉及性科学、美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民俗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他被誉为“中国计划生育首倡者”、“中国性学研究第一人”。1998年江中孝先生主编的《张竞生文集》,涵盖了张氏大部分著作。
(二)张竞生性教育思想产生的缘由
张竞生是最早接受西方性学理论,同时也是最早研究性学问题的中国人。在他之前,许多学者都是“蜻蜓点水式地对性教育加以宣传” [3],而张竞生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全撕掉性的神秘面纱,试图还原性的本来面目,进而把它作为科学研究对象” [3]的学者。
1.客观因素
张氏生活在新旧思想更替、社会急剧变化的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他有重大影响。张竞生在黄埔陆军小学(名为小学,但所授内容为高等学校课程)读书期间,私下大量阅读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其他革命刊物,萌发了反清思想。张竞生此举为校方所不容,校方以带头剪辫子等罪名将其开除。经地下革命党人赵声介绍,张竞生前往新加坡会见孙中山先生。林振海曾在《张竞生的性教育渊源探释》中说,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奋斗目标在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 [4],在跟随孙中生的过程中,张竞生深深地被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平等自由思想影响着。
此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又在求学之路上潜移默化受西方文化的浸染,这种“中西结合”的文化底蕴,也是形成其独特性教育思想的重要因素。在京师大学堂读书时,张竞生在藏书楼里看到了由德国学者撰写的《世界各民族女性人体》,该书是一本从人种学角度研究女性人体的著作,这本学术著作为他 “埋下日后研究性学的因子”[5]。1912-1919年在法国学习这八年间,张竞生正好赶上欧洲性解放运动[6],他潜心研究过霭理士、卢梭、孔德等人的思想,接触了许多关于性学、社会学及优生优育之类的自然主义思想。在研究过的诸多思想家中,“卢梭是张竞生心中的偶像”[4],他1929年曾翻译出版过卢梭的作品《忏悔录》。卢梭尊重人自然本性的思想对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形成影响深远,“在卢梭教育思想的作用下,促进张竞生性教育思想的萌芽”[4]。
2.主观原因
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张竞生出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对象,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张竞生一直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想通过提倡性教育,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以达到种强国盛的目的。
爱好自由平等和敢做敢为的性格。张竞生从小生长在空旷的田野,不到成年时便离家求学,自由的氛围和桀骜不驯的秉性未受到太多约束。特别是在法国留学的经历更滋养了其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的天性。由此,他敢于在封建思想禁锢重重的国度,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谈性。
(三)张竞生关于性教育的主张和实践
1.主张
张竞生一直想要把性教育作为国民人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生中在性学方面他提出许多思想,例如,他认为,不应该回避性,而应该科学地去了解;他反对把性问题神秘化,主张“青年要学点性知识,才能见怪不怪,不入歧途”[8];他大力呼吁开展性教育,明确指出:“说及性教育一题,关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更大。……性譬如水,你怕沉溺么?你就告诉他水的道理与教他会游泳,则人们当暑热满身焦躁时才肯入浴,断不会在严冬寒冷投水受病,又断不会自己不识水性,就挽颈引领,闭目伸头,一直跳水去死。故要使青年不至于去跳水寻死,最好把性教育传给他”[9];他主张性科学也应该像科学一样,必须有大量资料作为证据;此外,张竞生提倡恋爱、婚姻自由,并提出“情人制”、“试婚制”等颇为前卫的观点。他的这些思想也闪现出他作为文学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2.改革实践
金中改革。张竞生从法国学成归国后,经潮属议员兼省财政厅长邹鲁介绍到当时潮汕的最高学府金山中学担任校长。在此期间,首先,他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先是整顿校风校纪,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校风大为改观;其次,招收第一批女学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风气之先;再次,他用卢梭的《爱弥儿》为课本,亲自跟学生上心理卫生课,解开性的神秘面纱。为了淡化学生之间过强的性别界限意识,他还带领学生到韩江游泳。这些都是对其性教育主张的大胆尝试。由于保守传统势力的阻挠再加上有一个学生在游泳时不慎溺亡等原因,反对之舆论铺天盖地,张竞生只得被迫辞职。
3.北大实践
从金山中学辞职后,张竞生应蔡元培邀请就任北大哲学系教授。他在北大课堂上首开讲性学第一课,把“性”当成一门科学向同学们讲授,深受学生欢迎。他还组织了“审美学社”和“性育社”,这是中国近代最早进行性教育的民间组织[11]; 在北大讲学期间,张竞生还通过“性育社”出版了《性史》(性育丛书第一集),内容涉及了性意识的萌发、青春期的性冲动等,意在更加广泛地宣传性教育,打破传统思想对性的禁锢,使国人更加科学了解性知识。初印之际很快被抢购一空,盗版书商认为有机可乘,便假借张竞生的名义,出版了《性史》第二集、第三集乃至十几集,这些粗制滥造读物流传到了社会上,让张竞生成千夫所指的“淫虫”[12],蒙受不白之冤。
4.创办“美的书店”
张竞生反对性禁锢、解开性神秘的初衷并没有因为社会上铺天盖地的攻击而改变,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坚持下去的决心。在离开北大后他转赴上海,并和朋友谢蕴如合资开办了“美的书店”。为了在中国开展性教育,打破性盲目,他正面介绍英国学者霭理士的《性心理丛书》,内容都是具体的各种性问题。他还雇佣年轻美丽的女店员,打破了当时商店只用男店员的规矩。但终因社会各种力量打击只好关门。此时他的名声也跌入谷底。
(四)审视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张竞生算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他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锢,提倡性教育初衷是为了强种忧民,以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打破封建礼教束缚,公开谈性,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性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张竞生的特立独行,其性教育思想在当时颇显前卫,不能被当时大多数国人所接受,因而也为世人所不容,只得了个“性学博士”,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命运。
我们认为,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不为他那个时代所接纳原因有:一,不法书商利用其名出版《性史》,惹得社会不仅无法真正认识到性科学的本质,还对他存在诸多误会;二,张竞生深受西方思想的浸染,所以他“开出来的却只能说他所熟悉的西方的药房” [13],再加上他天生是一个独行侠,在政治上上不依附,在学术不结盟,这种我行我素的性格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三,他在治学上“喜欢兴之所至、异想天开,的确有不够严谨的地方”。他性格奔放不羁,洋溢着法国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故而他提倡的部分思想也与我国实际的人情相左,比如情人制和性交自由制等,公允而言,他的这方面的观点确有些过激之处。瑕不掩瑜,今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封重新审视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其不少闪光点,它对于我们搞好性教育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张竞生性教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认识到,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青少年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张竞生作为具有重要地位的性教育家和性心理学家,他的性教育思想和性教育工作中得失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还有诸多值得汲取的地方。
(一)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
性教育在广义上是指“对青少年进行以人格教育为主体,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14],狭义的性教育就是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中国性学会理事长曾对性教育作出更为详细的阐述,“我们要开展的性教育内容是性科学中的性解剖学、性心理学、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性伦理学、性法学、性文学、性美学、性行为学等。性教育学是性教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的有机统一,它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15]。性教育是青少年教育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通过性教育可使青少年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形成对性的正确认识,从而改正与性有关的错误认识和行为,促进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因此,开展性教育是当代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一直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性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但我国的性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性教育的开展。
1.文化传统的制约
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及其后来的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儒家提倡“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一直约束人的天性和自由,人们以性为耻,避谈性事。长期以来,没有人公开将性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对女性性教育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压箱底”——晚明的辟邪与性教育的工具,在女孩子出嫁时作为陪嫁物。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思想先驱张竞生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宣传性教育,会遭到传统势力的顽强抵触的缘由。今天,传统的性禁锢思想依然在社会上广泛盛行,错误地认为性即黄色、淫秽的还大有人在。
2.广泛流传的性教育误区
由于性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加之青少年年龄和认知特点,人们长期以来对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内容等方面产生了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一是“无师自通论”[16]。认为性是人的本性,不需要专门教给青少年性知识,他们会随着自己年龄增长而无师自通;二是“教唆论”[17]。即教育是 “引导”,也是“诱导”。许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会产生副作用,他们误以为“性=性行为”,而接触性知识会使他们误入歧途,不让他们接触性知识才是最保险的。
3. 学校性教育发展仍然缓慢
我国的学校性教育起步得比较晚,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建国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性教育没有纳入国家课程计划,也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18]。目前,我国性教育已经有所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有:一,青春期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定位不确定,一些学校甚至为了追求升学率,大部分时间花在应试科目上,用在青春期教育的时间微乎其微;二,缺乏有专业素养的性教育师资,没有统一完善的性教育教材,课程设置过于简单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性教育问题无法顺利开展;三,学校性教育开展方法、水平、程度参差不齐,“性教育常常流于单纯的生理知识教育或单纯的道德教育” [18],如将性教育课程单纯融入生物学科或思想品德学科。总之,不少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真正有效开展起来。
(三)张竞生性教育思想对当今搞好性教育的启示
张竞生认为应把性作为一门科学,并把性知识发展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他提倡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用科学的途径去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将内容教授给学生。他的这些关于性教育的认识和做法具有合理性,值得我们汲取。
1.打破传统思想束缚,正确科学看待性教育
科学的性不等于黄色,不等于淫秽色情。当今中国未能科学看待性并不是一人之事,而是一种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脑海里的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性教育并不是唾手可得之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张竞生在人们思想强烈禁锢的民国时期敢于向国民发过性教育的第一声呐喊,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那种敢于追求科学,敢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正确对待性教育。
2.加强学校性教育管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发展形成合力
张竞生作为一位教育家,他一直都在将性教育带进中学课堂。在潮州金山中学任职时,张竞生在课堂上亲自跟学生上生理卫生课。他主张,要使情窦初开的初中生都知道“由性所生的情感与文化的主动力在何处,所以性教育是一种必要的教育,从初中起应由训育主任庄重地解释给学生听,使他们知道生命的发展……这样性教育的公开研究,岂不胜于道学先生的一味不说与压抑为能事,以致少年于暗中愚昧无知地一味去乱为吗?”[7]他的见解在今天看来都是熠熠生辉。面对我国当前中小学性教育发展不完善的现状,我们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师资、教材、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方面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性教育大纲,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和任务;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性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外国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如澳大利亚的“同伴教育”,即“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共同语言的青少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19],事实证明这种“同伴教育”的性教育模式卓有成效。
除了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性观念、性道德、性价值观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提高对性的认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也需要优化媒体环境,特别是当今资讯昌盛的时代,网络、网站、出版社、报社、电视台等宣传教育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其平台,科学适当向学生普及性教育,以促进青少年性教育的健康发展。
此外,张竞生主张的性教育基础是打破传统束缚,尊重人的天性,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值得我们重视。
毋庸讳言,张竞生的性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关于性教育的某些主张只是照搬西方的性教育管理模式,与我国的国情有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张竞生的思想备受争议而难以施行的原因之一。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文化大国,人们在历史中形成保守的性思想和性观念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道路,为广大人民所能接受道路。当我们在总结分析历史人物给我们的启示时,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这个人物,并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剔除张竞生性教育思想中不符合我们国情的部分。
三、结语
“天才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总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或者超越时代的限制,不为时代所接受或遭受抨击。张竞生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天才,作为一个受到西方高等教育的哲学博士,他是思想的先驱;作为一个公开谈性的性学家,他是孤独且无奈的。但他始终抱着一腔救国救民的热情,即使被当时的人们误解,但历史到底把这样一个“文妖”证明为“先知者”。
今天我们在思考实施性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时,张竞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丰富的性学思想能够给我们积极的启示。愿历史能够尊重每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学者,愿当代的我们能够辩证去看待每个孤独的天才!
参考文献
[1]周彦文.张竞生:中国出版史上的失踪者[J].编辑之友,1998,01:59.
[2]林振海.张竞生与性教育[J].韩山师专学报,1995,01:109.
[3]方贤.张竞生性教育观浅述[J].考试周刊(高校高职研究),2011,65:195.
[4]林振海.张竞生的性教育渊源探释[J].韩山师专学报,1992,01:50,51,52
[5]夏明亮.中国性教育之父张竞生[J].文史春秋,2007,06:40.
[6]陈文联.论中国二十年代的性教育思想[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86
[7]杨群.张竞生传[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3
[8]房向东.似相左而实相近:张竞生与鲁迅的性伦理观[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3:20
[9]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上[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03
[10]张腾. 张竞生性学思想研究(1921—1927)[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
[11]胡远志.张竞生20世纪中国性教育第一人[N]. 南方人物周刊, 2006—9—01:27
[12]刘超.一卷奇书,半生毁誉——“性”“情”中人张竞生[J].同舟共进,2014,02:53
[13]陈剑晖.卓荦孤绝谁识军——读〈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J].中国图书评论,2009,06:111
[14]陈铭德,朱琦.性教育的困惑与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2
[15]崔以泰.肩负历史使命,完善中国性教育巨大社会工程[J].中国性科学,2006,15:6
[16]关青.我国学校性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9,06:26
[17]徐天民.性健康教育在中国[J].中国性科学,2000,03:2
[18]王曦影、王怡然. 新世纪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青年研究,2012,02:50
[19]林慧莲.青春期的性心理与性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6
作者简介:余炳元(1963—??),广东饶平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研究。
[本论文为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项目(潮州-A-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