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利益结构分化,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并逐步陷入“塔西佗陷阱”。本文阐释了政治生态的变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并从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政务公开、政府绩效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公共服务能力、行政问责制度等方面提出了重塑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 政治生态;重塑
“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提出的理论。大意是一旦公权力失去威信,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政府一旦陷入“塔西佗陷阱”,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进而面临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我国处于新旧政治体制的交替阶段,随着民主现代化的议程推进和政府职能的日益转变,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变得越发重要。因而探求政府公信力削弱的原因进而重塑政府公信力无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经济发展还是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生态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生态的变迁。我国社会各个方面一直处于急剧变革和转型之中,政治生态的价值观念、生态环境、规则和运行机制在新旧体制的碰撞中发生了急剧的变迁。政治生态的变迁分为积极向上的变迁和消极倒退的变迁,积极向上的变迁表现在: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反腐力度加大以及政务公开逐步透明化;消极倒退的变迁表现在:行政效率仍然低下、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和政务公开程度不够。总而言之,政治生态的变迁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部分政府面临着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
二、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旧政治体制更迭,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冲突复杂。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具有矛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突发性,因而对于尚不成熟的政府来说,加大了问题的不可治理性,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政府所做出的非理性政治行为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信誉形象,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公众表达利益的渠道增多,但由于我国网络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公众与政府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公众容易“断章取义”,在网上“谣言满天飞”,加大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鸿沟”,而政府公信力一旦遭到破坏,则需要很长的修复时间。
(二)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从政府自身出发。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绩效能力不足、信息不够公开、行政人员素质不高和应对危机能力差等都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1、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
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政治生态的变化,政府从全能型、统治型、管制型政府向有限型、治理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6.我国在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政府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一些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突出。政府仍然是全能政府,没能很好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政府仍是统治政府,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政府仍是管制型政府,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而与之相对的是,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公众基本利益需求,就会出现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2、政府绩效能力不足
政府绩效能力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要满足公众需求,就要全方位提升绩效能力。首先,政府过度注重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忽视了人均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收入是公众最关心的。其次,政治民主化水平不高,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少。第三,文化软实力不足,没有健全的公共文化体系。第四,社会矛盾突出,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化建设、暴力恐怖事件等社会动荡问题影响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最后,生态环境愈加恶劣。我创造了金山银山,却也毁掉了绿水青山,对公众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政府各方面政绩不能满足公众期望,造成公众的不信任。这些正是政府在绩效方面应该改进的地方。
3、政府信息不够公开
古塔斯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煽动信众的三个方法为“断言,重复,传染”。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如果政府不及时公布信息,就会出现“谣言满天飞”的现象,这其中对政府不利的信息必然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陷入“塔西佗陷阱”。
4、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同理,政府公信力并不取决于清官和污吏的比例,一旦有行政人员做出有损政府形象的事,就势必会损耗政府公信力。
5、应对危机能力差
政府在应对常态事件时尚且能够提前准备,危机事件发生措手不及,而且需要政府及时做出回应。如果政府没有完备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公共危机代言人,那么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就不能尽如人意。如过去的“非典事件”、“动车脱轨事件”,现如今的“天津爆炸事件”,这些大型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而是选择将灾情隐瞒,使得政府公信力每况愈下。
三、政府公信力重塑的路径选择
1、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5年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并提出要“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强调了良好政治生态对党和政府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就是要营造一个“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从政环境,构建“民主、法治、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大前提,通过塑造良好从政环境来净化官员心灵、构建官德文化、提高办事效率,更好为人民服务。
2、政务公开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原则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以双方平等地交流为基础的,公众必须了解政府的动机才会更好地接纳政府的政策和行为,这是原则问题,公众有权了解事情真相,政府有义务将事情的真相一五一十还原给公众。对消息的封锁无疑是一些别有动机的人无视公众的“主体地位”而做出的不理智行为。当前网络的公开化,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公众获得消息的途径更加便捷。与其模糊不清,不如开诚布公,掌握主动权,将事实的真相公之于众,公众自有判断力。政府为公众提供全面最新的官方消息,可以减少谣言散播和一些不法分子的蛊惑,能够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从而赢得公众信任。
政务公开不仅仅是信息公开,还应进一步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增强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公共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都应让公共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参与。
3、行政人员素质提升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基础
我们强调建立一个“有限、法治、透明、负责”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就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而行政人员的素质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没有行政人员的工作,就很难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有赖于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及绩效评估的开展。公务员在选拔、培训和考核过程中要注重“德、政、勤、绩、廉”,更加注重德行和廉洁。同时,绩效评估更加侧重于服务意识、品德品行、法律水平和廉洁程度的考察。
4、政府绩效提高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根本
政府绩效的提高不仅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绩效评估的内容要更加贴合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政府绩效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公众比较关心的国民人均收入、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生态环境建设、教育教学问题、暴力恐怖事件都应是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的问题。政府提高行政绩效的出发点应是公共利益最大化,自觉高效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只有政府的绩效与公众的期望相匹配,公众才会认为政府是一个合格的政府,才会更加信任政府。
而政府绩效能力的提高不仅靠政府内部的自觉,还需要绩效评估的外在监督和考评。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应与公众的期望与需求相一致,将公众比较关心的国民人均收入、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建设、危机处理能力等纳入绩效评估体系,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树立正确的绩效观。
5、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载体
政府角色定位发生了从全面管制到委托代理再到有限政府的转换,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演进已然成了当代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 郝玲玲.论服务型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及其实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
首先政府要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应更加注重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其次,政府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增强公众危S机意识、培养合格的公权力代言人。
6、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保障
完善政府行政问责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在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方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都会有提升。从而政府在公众心中形象也大为改善,人民也越来越信任政府。完善政府行政问责制,就需要不断完善行政问责面临的外部环境,健全行政问责内部构成要素。一方面要培育问责文化,完善评估机制,健全监督体系和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异体问责,明确问责客体和范围,建立公开、透明的问责程序。
政府公信力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需从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政务公开、政府绩效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公共服务能力、行政问责制度等方面总体规划与循序开展,全方位打造“有限、法治、透明、负责”政府。
参考文献
[1]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6.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3]郝玲玲.论服务型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及其实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甄丛丹(1992—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管理学硕士,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与行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