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打工而随亲人进城到暂住地读书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农民工子女”现象,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副产品之一。现阶段,我国城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太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上农民工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不稳定,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顾及随迁的孩子。农民工子女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父母长期忙于打工、经商,与子女感情联系较少,或很难与子女交流,导致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通常不管或管不了、不会管,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其实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折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他们对爱的渴求。的确,与城镇的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更需要爱。
一、 农民工子女需要来自于家庭的爱
进城务工是许多农民改变自身处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由于工作的不固定和收入的不稳定,使不少农民工进城后,为谋生计,对子女无暇顾及。而农民工家庭往往也是多子女家庭,他们一般都有二到三个子女,甚至更多。这样的家庭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老大必须得负责照看弟弟妹妹。
我班学生小燕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父母整天都外出打工,要晚上才能回来,家里只有小燕和弟弟,于是弟弟饮食和学习的重担就落在了小燕的肩上。小燕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肩上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所以小燕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小燕在文中写到:“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自从我8岁起你们就把弟弟交给了我,每天一放学我就得赶紧带着弟弟回家,因为我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还要辅导弟弟,弟弟太调皮老不听话,可如果不完成作业的话你们晚上回来肯定会打我的。做完作业后我还得做一家人的饭菜,我真的好累啊!看着外面的小朋友们开心地做游戏,我说不出的羡慕,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失去了自由,只能仰望蓝天……我知道我的这篇作文你们永远不会看到,因为我没有勇气拿给你们看。我知道你们也很辛苦,但这些全是我的心里话,说出来我就不那么难受了,听说天堂是个好地方,我真想去看看……”
看完这篇作文我忍不住落泪了,同时心里无比担忧,赶紧和小燕的妈妈在电话里进行了一次长谈。小燕的妈妈表示不知道女儿会有这些想法,今后一定注意多关心孩子。生活还要继续,我不知道这次谈话会给小燕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同样都是孩子,城镇的孩子无忧无虑,差不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民工的孩子却过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本来应是彩色的童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 农民工子女需要来自于学校的爱
在生活中,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社会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几乎空白。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没上过幼儿园,真正的内在原因可能是经济问题。即农民工子女家长感觉孩子的入托费用太高,从赚钱不容易的角度考虑,就选择了将孩子带在身边或者放任自流。学前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农民工子女在社会交往、行为习惯上出现偏差,知识接受又比城镇孩子晚,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比城镇的孩子落下了一截。农民工子女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自卑、畏难、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就应该加倍重视,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老师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爱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才会令其“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尽快地融入“新的家庭”,消除自卑、孤僻的心理。
三、 农民工子女需要来自于社会的爱
农民工子女上学读书难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既意味着我们社会公正的缺失,又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损失。用制度把人分成权利存在差异的不同群体,这在现代社会是不正常的,取消这种差异已经是非常急迫的事情。国家应当把平等的教育条件一视同仁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一个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子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希望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竭力支持与帮助。
农民工子女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关注农民工子女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我们应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