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授学生以“有效质疑”之渔

授学生以“有效质疑”之渔

作 者:毕春华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实验中学 264300)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命化语文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合作探究的课堂给学生搭建了较大的展示平台。学生们急于展示自我,以至于在异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忽视了主要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质疑而质疑,为讨论而讨论。许多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中,不忍打断,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组织小组讨论。这种看似“生气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
要让学生能够质疑,乐于质疑,并且有效质疑,除了老师的殷切鼓励以外,还要教给其一定的质疑方法,让其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授学生以“有效质疑”之渔。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方法:
一、 借用“比较”来质疑
有比较才有鉴别。借用比较质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比如我在上《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就借用学生熟悉的柳宗元的诗《江雪》与该课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表达感情两个方面质疑。
二、巧用“文眼”来质疑
在文言文教学中巧用“文眼”引导学生质疑,来组织文言文教学,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品读意蕴丰富的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例如《爱莲说》教学案例设计,我依次采用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有一个字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情感,是哪个字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一看题目就明白,马上答出:爱
围绕“爱”字,由此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2、爱莲花的人多不多?找出相应语句品读。
3、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何在?找出相关语句品读。
4、莲花那些地方让作者如此喜爱呢?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
5、作者如此细腻的描绘莲花,仅仅是喜爱它的外形吗?是什么原因呢?
6、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7、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始终围绕“爱”字这个文眼,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生通过“爱”字,领悟了莲花的外形之美,香气之远,行为端正,仪态端庄,品行高洁;通过“爱”字品味到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领悟作者假托“莲”来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质;通过“爱”字体味“正面衬托”与“反面衬托”的写作方法……“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或作者情感的一个关键词语或重要句子,抓住了这样的词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想象、感悟,能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也就等于抓住了理解文章思想的一把钥匙。
三、巧用“矛盾”来质疑
文本中的矛盾就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一定要紧紧让学生抓住这些矛盾,鼓励学生质疑,确保学生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就针对结尾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明显就是一组矛盾词语。抓住这一对词语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想象作者为何如此遣词造句。在引发学生大讨论后,教师再点拨: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所以没有人关注他。这样,谁又能真正地知道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活着。因此,只能说“大约”;但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假如有一口气,他哪怕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过,看来孔乙己并非“也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
四、妙用“省略”来质疑
许多课文,作者出于构思炼意和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会省略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省略部分来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不识字的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情节课文中根本没写,我在上此文时就引导学生对此质疑,把这一情节补充出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合情合理的想象。
授学生以“有效质疑”之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里很多学生已逐渐养成了质疑的习惯,由量变到质变,由谬误走向正确,由浅薄走向深刻。学生的质疑水准就在这一节节课下来后,如雨后的春笋似的慢慢得以拔节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