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研究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研究

作 者:邹安虹 (烟台开发区第五初级中学,山东,烟台 264006)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在教室这个特定空间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构成信息交流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传布的手段有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两种,人们对于言语表达已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却忽略了非言语表达对于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作用。本文从非言语交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非言语交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非言语交流

一、概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课本也提出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学习”。针对这一点,语文教师就一定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同时也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在课堂上尽可能少一些啰嗦多余的言语交流,多一些简单明了的非言语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课堂上,教师运用非言语手段不仅能激发感染学生,也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的特定情境,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言语交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非言语交流包括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很多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但是这些方式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所有非言语交流中,眼神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眼神的注视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正在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能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关注的,也能促使正处于走神状态的同学集中精力到听课上来;而身体的倾斜或者拍肩等动作,则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在不经意间也提高了自信;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运用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来辅助课堂内容,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生动,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快掌握所学的知识。
2.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沟通师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一个过程,因此,课堂的效果和氛围都和学生的情绪、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引入非言语交流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氛围。教师的非言语交流行为,包括眼神、表情、语调等都能活跃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既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要维系好这个过程就离不开情感因素。非言语交流不仅可以补充或强化言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沟通师生情感,还可以能动地起到言语表达所起不到的显现视觉形象的生动、鲜明、具体的直观作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体会到学生那种渴望被认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将对学生的这种理解用非言语交流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教师的情感传达给学生,激发感染他们,从而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共同来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使师生间形成心心相印的情感,从而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层层推进的努力学习的激情和欲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总之,非言语手段不仅能沟通情感,而且还能显现视觉形象。教师仪表教态落落大方,既有长者的和蔼亲切,又有学者的风度,那么学生就会视教师为楷模、为知识的化身,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从中受到教师崇高人格的熏陶。教师通过手势、板书等,使言语表达内容更生动、直观,这样必然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三、非言语交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提高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能力,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非言语表达。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和掌握非言语交流的作用所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非言语交流进行运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整个人身表情中最迅速而又最丰富的情绪表达,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言语交流形式。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运动构成的,主要通过脸、目、唇显露出人的内心情感。很明显,如果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这种表情会很快传导给学生,使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脸色会随着文学作品的内容而不断的变化,皱眉、提眉、愤怒、难受、高兴等,学生就会慢慢被引入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中。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用这一无声的言语把自己鼓励、询问、期待、暗示等丰富情感内容巧妙地传递给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反之,如果教师的表情一成不变,学生就会感觉到单调、严肃、厌烦,学习热情不高。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注意变化自己的表情来控制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没有被遗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手势言语
人们的手势言语很丰富,甚至可以单独用它来交流一些简单的信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手势是辅助教师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有力方式,它具有形象鲜明、醒目和动作大的特点,将其巧妙地运用,不仅能起到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还能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学习。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篇幅很长,达到千字,在初读时,如果由教师或某一学生一个人来朗读,不仅朗读者感到吃力,而且听者因为形式单调、时间过长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影响初读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多采用连接朗读的方式,即一个学生朗读一段课文后,再请另一个学生接着读。为了不中断课文朗读的连贯性,朗读的学生替换时,教师可直接用手势示意下一个学生。这样不预先指定由哪些学生来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每个学生都精神集中,并注意听课文的朗读,也注意课文的进度,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语文课堂自主阅读学习时,教师一旦发现个别学生做小动作,就可以悄悄上前,并用手势暗示他,这样不但能及时提醒该学生改正,也能使他因为教师没有在同学们面前直接用语言批评而心怀感激,从而督促他能更加努力学习,同时也没有干扰到正常学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03期。
[2]赵辉《非语言交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