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一数学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

初一数学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

作 者:孙 营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七中 255020)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一、课题的提出
在十余年的一线教学中,发现每一届初一的新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部分学生在小学升初中后数学成绩就逐步下滑,有的甚至沦为学困生的现象。究其原因发现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存在如下问题: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的实施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
进入初中计算量增大,思维难度也在增大,所以学生的易错点也在增多,只有及时的总结错因才能更快的改进。所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天至少整理两道错题或典型题,整理错题时一定抄原题,并用红笔注明错题原因,比如计算方面:是因为符号问题,或是运算顺序,或是计算问题具体到哪一步,都要注明,防止下次计算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比如填空选择类型的题目需要以大题的解答方式整理思路和步骤,不是仅仅改答案,比如运用整体思想,或是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思想方法的整理。两月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整理错题的习惯,并选出优秀错题本的榜样,在班里投影,促进大家对优秀同学的学习。
2.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数学成绩的提高课堂是关键,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同学的回答问题,都应该认真倾听,听老师讲课思想方法的分析,听优秀学生的精彩表达,或是能找出同学的典型错误,必要时做课堂笔记,指导学生数学笔记简要记,记重点。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小学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不爱积极动脑,导致成绩下滑很快。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后,针对学生的困惑,易错点进行小组交流,并且对每位成员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组织,质疑,记录,展示等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再采取对学的方式,讲给同桌听,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2. 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向权威的教师提出挑战。并且对提出问题质疑的同学给予表扬,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每周评出质疑明星,让学生体会,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才是真正动脑思考问题,并且锻炼了思维更深一步的发展。
3.注意差异性,因材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情状况。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众心理”严重,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学习方式可言,只是看同学怎样做,自己也学着怎样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缺乏。
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现阶段的研究实验中,学生易反复
比如说整理错题习惯的培养,当老师检查勤的时候,学生能坚持整理,但当老师稍微放松一下,学生也跟着放松,学生的自觉性差,并且部分同学,整理错题不整理错因,简单写上答案,存在应付心理。
针对学生以上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单独进行谈话,辅导,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习惯就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