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级学院可以从“内控”意识培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青年教师导师制、新生导师制、奖励机制重视等方面来努力。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来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外部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评估系统,内部保障体系是指高等院校内部所建设的质量保障系统。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内部保障是高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是重中之重。只有强调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和“全员质量意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质量保障真正落到实处,监控的有效性、针对性更强,反馈更及时,效果更明显,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保障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于我们法学院而言,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学院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充分尊重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多样性,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与特色发展的保障机制。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往往被动地听从学校的安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保障体系。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级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
2012年7月2日,王汉青校长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质量意识要内化为自觉行为》的专论。文章指出,要真正建立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观念更新是前提,首要任务是实现由“外控为主”到“内控为主”的转变。在此,我认为可以借鉴王校长的理念,缩小这个“外控”与“内控”的范畴,将“外控”理解为高校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内控”理解为二级学院对自身的管理。质量保障,要从学校的高度降到学院,只有强调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和“全员质量意识”,将质量保障意识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内控”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的将教学质量保障落到实处。
二、形成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自开学至期末,各种教学任务可谓层出不穷。
1.组织各种考试。开学补考、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重修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清考、结业生返校补考等。大部分考试涉及考试时间、地点的确定与申报、监考人员的编排与时间地点的通知、巡考人员的落实与通知、试卷的审核与制卷等工作。
2.处理学生的各种学籍问题。如开学注册、退学、转学、转专业、留级等各种学籍问题的处理。
3.落实各种教学计划。开课计划、教材征订计划、实习经费计划等。
4.通知教师各种教学资料的完成。如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大纲等。
5.组织实施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又涉及导师选择、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优秀论文评审等具体事宜。
6.教师工作量的核对。
7.完成各种评估检查。包括校级的对试卷、毕业论文的抽检,省级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
8.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知识产权竞赛、模拟法庭竞赛等。
9.处理日常的教学管理事务。调课、教学资料的归档等
10.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教学工作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分工协作,那么可想而知,这些工作将会一团乱麻。如若正常的教学工作都不能确保,那么谈何教学质量保障?因此,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务办主任、教学秘书需各司其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
三、制定具操作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诚然,“内控”意识是第一要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具备这样的自觉意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二级学院的教学得以正常有序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可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度的设计并非为了真正惩罚那些破坏制度的教师,而是为了能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质量保障。如同法律存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自由,不是为了惩恶扬善,而是为了每个人更好地实现自由,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样。
在教学监控与反馈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诸多信息的反馈。比如听课就需要院领导的听课记录、教研室主任的听课记录、普通教师的听课记录等具体信息。没有一个具体的听课制度,這些信息的采集将得不到切实保障。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听几次就记录几次,或者听了又不一定记录的话,那么我们的数据分析就得不到切实保障。有可能存在这个学期听课的教师多,数据分析信息充足,而另一个学期没几位老师听课,而导致数据统计无法完成的情况发生。有了可实施的听课制度,每位教师遵照制度完成最少听课次数,就可以保证每个学期的数据分析有据可依了。因此,制度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足的情况发生。
当然,听课制度只是我们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完善,如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来完成。通过学生对教师实事求是的信息反馈,可以让学院了解每一位任课老师的授课情况。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制度来了解……由此,制定可实施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构建我们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保障。
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人才引进政策的开放,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重逐年增加。青年教师在给学院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学院发展的希望。针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有限的状况,实施青年教师导师配备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选配一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教师,对他们的教学工作给予全面的传、帮、带,使其教学水平得以较大提高。同时,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班的方式,聘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教授以切身经历传授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来提高青年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带动了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潮,有利地促进了二级学院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高,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实行新生导师制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 “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与学生是 “教”与“学”的直接执行主体,如何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生导师制,是我院2016年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创举。即新生入校后,为大一新生每人配备一位导师。根据我院的师生比,基本上每一位导师可以带5-6名新生。针对新生提出的各种疑惑,导师尽其可能的给予解答,消除新生对陌生环境的顾虑与担忧。导师可以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各方面对新生给予指导与提供帮助,可以说新生导师是新生的人生导师。学院通过实行这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新生很快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将“教”“学”主体二者之间建立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为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六、重视奖励机制
对于讲课比赛获奖、教研教改项目立项、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
新课题、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带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学生评教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杨婷,女,湖北武汉人,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B13)。
参考文献
[1]魏群.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 (08)
[2]刘筱.教学应用型大学师资建设的适切性探讨 [J]. 教育评论. 2013 (01)
[3] 郄海霞,王世斌.?美国一流大学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普渡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1)
[4] 冯强,张蓓, 白珍.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9)
[5] 李蔚, 罗胜利,屠远.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