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中医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中医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作 者:陈昭蓉 臧家栋 王晓凤 何文智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410208)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作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医药研究生由于其社会压力大、培养方式特殊以及受到自身中医药文化背景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心理状况。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从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进行针对实习期的全面心理健康工作、将专业特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出发进行中医药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独特性;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的重要影响。研究生作为高水平人才,对其心理健康工作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从规模来看。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从1978年首批获准招收研究生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目前已形成结构布局相对合理、培养类型齐全的局面[1]。中医药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其次,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中医药研究生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本文从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初步探索了此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心理现状及特点
根据Erikson的八阶段理论,研究生年龄大多在23~27岁之间,正处于跨越成年早期(18~24)和成年晚期(25~65)的阶段,需同时处理这两个阶段的问题,例如自我认知、寻求亲密感和发展繁衍等。此外,中医药文化教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们具有一些不同的特性。
2.1社会压力大
其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责任和社会期望两个方面。
社会责任重,造成压力。从进入医学院开始,这种责任感就如影随形,体现在严格的专业教育、临床训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这种责任感会造成重要的心理压力,需要研究生的对此正确认知、及时舒压减压和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社会期望高,造成压力。作为一名中医药类研究生需经过长达8年的专业训练,个体和家庭对此投入了相当大的时间、经济和心理成本,因此会期望获得更高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包括经济回报,也包含自我价值实现的回报。而当今,行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新晋医药工作者较难获得好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可,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可能导致消极心理。
2.2培养方式特殊,较长的临床实习期
实践经验是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训练。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题、处理问题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临床医学生经常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2]。唐明和石华在2009年曾用SCL-90对958名中医临床床实习医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发现,中医实习医师的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分均显著高于与国内常模,并且,33.8%的被试SCL-90因子呈现阳性[3]。这充分表明实习期学生心理状况非常严峻。
2.3中医药专业特色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一方面需要像西医院校一样接受院校的规范教育,另一方又受到了东方传统文化、中医师承教育的影响,感受传统文化与西医文化碰撞,其心理健康带有西医和传统文化的双重烙印[4]。
中医药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也受到中医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像师徒关系,导师有更多家长的权威,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远[5]。这也导致学生与导师交流较少。
3如何做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医药研究生由于其社会压力大、培养方式特殊以及受到自身中医药文化背景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工作方式将有利于提升其心理素质。
3.1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未来的医药工作者,承受了较大的社会责任,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责任,将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将社会责任转化为自己的责任,即将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认识到这种责任不仅是社会给予的,更多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将社会责任内化为对自己的责任,将有利于减少社会责任带来的心理压力。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压力管理教育。中医药研究生可能存在由于期待过高导致的心理压力和落差大。首先,进行自我认知和压力管理的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可针对这一心理进行自我认知的教育,正确看待自己同时了解行业现状和社会需求,以免形成过高的期待。此外,针对性地学习压力管理方法,例如呼吸控制法等。通过正确的方式舒放压力,避免造成心理危害。
3.2进行针对实习期的全面心理健康工作
实习期需要面对例如角色转换、工作、关系处理等各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关键时期呢?首先,需做好前期教育和心理排查工作。第一,在实习期前进行相关的角色转换、人际关系处理及压力管理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第二,定期心理排查。筛选出重点工作对象进行干预和追踪。其次,建立相应的导师责任机制。由于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实习,与导师的联结加强。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及时对需要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危机干预。最后,实习期结束后及时进行心理排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心理援助。
3.3发挥专业特色,融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充分利用中医药专业技术和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征的影响。冉秋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习中医药专业以后,超过50%的学生自我判定在积极心理学六大美德方面均有所进步,甚至超过70%的学生判定在“仁慈与爱”的美德方面有进步[6]。其次,利用中医院校民乐团、传统保健体育的优势资源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以提升心理素质[7]。优美的传统音乐音乐还可以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同时有助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6]。而传统保健项目不仅可以强生健体,还能宁身静气,提高主观幸福感。再者,建立和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Schein的心理契约理论,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4总结
中医药研究生承受很多压力,若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可能很难做出更大的成就,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因此,中医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不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并且业有利于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亚飞, 潘华峰, 张彩霞. 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中医教育, 2011, 30(3).
[2]曾禄贤, 黄位耀,劳炜东,等.临床实习医师的心理分析及引导 [J].现代医院, 2006, 6(5):129-130.
[3]唐明, 石华. 中医实习医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4(3).
[4]王宗华, 张若若, 张红, 张靖.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及成因[J]. 中医教育, 2010, 29(5).
[5]鲁铱,李晔.研究生对导师负面评价的恐惧与师徒文化内隐观的关系[J]. 教育科学文摘, 2015,34(2).
[6]冉秋. 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探析——中医药专业与文化视阈下的讨论[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20(8):747-749.
[7] 刘江萍.艺术类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心理治疗研究[J].价值工程,2011, 30(24): 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