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的变换是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一个企业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活动,是经过人类精神思维碰撞,而最终产生的奇妙产物。我们在生活中依靠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归纳,通过特定的方法总结,不断的提出新的社会理念,制定出满足人类发展的管理模式。而这些由智慧打磨出的成果,在企业管理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配合着特定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小我”向“大我”、从“孤立”向“关联”、从“单向”向“多向”的思维模式转变。
关键词:生态理念;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思维模式越来越具有多样性。本文就思维模式对企业管理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具有生态理念的哲学内涵及富有变化的思维形式,企业的管理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变革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更多的趋向于具有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方式。
1 明确思维方式同企业管理的关系
思维方式与企业发展间有着实质性的联系。在企业文化领域中,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对其产生一定效力,它不仅在企业文化特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对企业文化心理等要素产生同等地制约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在其中的影响大小。无论是对日常生活中实践能力的鉴定、生产方式的决策,科技水平的发展,还是市场营销策略的讲解,企业管理思维在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领域都有一定作用。它们间的联系表现为:在客观层面,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企业的内部规模大小、装备条件、经济水平对企业管理的结构和状态都有影响。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小,与它自身的生存能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尤其是科技含量,它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从而使企业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思维方式本身具有一定地独立性,但同时又能作用于企业存在,因此,它的微小改革对企业人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企业人再次对问题进行思考时,会形成不同以往的思维形式,甚至改变最初的侧重点,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企业的发展同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相辅相成,无论哪一方有所改变,另一方必在相应的时间内有所变动。通过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同企业发展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若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必当做出一定整改,摈弃以往的传统思维习惯,寻找合适于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取向。这些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同时也是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而从本质上讲,无论是从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分析,一系列的改革总的来说都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因而,企业主体管理思维方式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意义,而这种意义也决定着它实践成败。
2 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在生态理念下的发展
近代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纯经济企业的发展,是通过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进行管理,而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正是企业管理中生态理念的体现。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观将以往繁乱的管理思维变革集为一体,极大便利了科学发展与统筹规划。
2.1 开放性
如果对生态理念的企业观进行系统分析的话,首要讨论的便是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利用发散性的思维,将企业定位在全人类同自然界的联系中,三者之间作为一个整体,不间断地进行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物质交换。企业上升至一个绝对高度,在人类和自然界当中,三者达到共同发展的地步。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能满足基本要求,企业的经济组织在开放性的基础上在全球资源生态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大舞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寻得合适的发展空间。根据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寻找新的发展渠道,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扩大交易市场,在更大领域与层面中发展本企业的经济,增强本企业的综合竞争水平,达到世界市场的生存要求。
2.2 系统性
从生态理念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一切事物都将满足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客观世界上的母系统所产生的子系统中,每一个事物都在重复发生着从出现,成长、到消亡的变化。生态理念站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以一个全球的、系统的、协同的眼光打量着世界,从客观的角度评价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发展模式,理清当代同未来之间存在的关系。种种分析,找出各种问题存在的弊端。以往的企业经营模式,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经济增长与利益大小,忽视了人类同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促使经济发展持续时间短。生态理念的企业观促进企业同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达到统筹规划,齐头并进,使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本源性
生态理念抓住事物最初的本性,解释了大自然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究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变化之间的规律,摈弃以往见物不见人的错误理念,着手于社会核心发展问题。以往哲学理论在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讲究“以人为本”,及遵从“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主体,除此之外存在的物质都只是人的对象,并不具有任何价值;道德只是因人而生,生命与自然界不需要得到仁慈;看似合乎道理的认知,生态理念却不以认同,它认为在宇宙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同样也是主体。人与自然都有存在的意义,都具有价值、有能动性。从本原上讲人性其实类属于生态性,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统一形态,不是说人性服从于生态性,或生态性服从于人性,他们其实都只是一个整体,都划为统一。
2.4 动态性
生态理念又讲究永恒与稍重即逝的万物变化,以动态的眼光考究社会发展,把持续性作为事物的重要特征。生态理念强调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我们也应当注重对资源、环境、人文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从而实现环境与资源、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减少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能等资源浪费的情况,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避免出现靠借贷融资金,吃祖宗余粮、断子孙后路的不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为营造新的出路,企业必将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寻找新的方法。而思维的变革在企业的发展中引领着企业不断创新。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新的思维往往引发新的方法,开启新的出路。思维的变革会引起企业管理的创新。变革不适应生态文明的落后思维方式,代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企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从传统意思的企业管理向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转变必须实现以下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3.1 努力达到“小我”到“大我”的思想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传统企业从“小我”思想开始,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无限夸大本企业的功能、价值、成就和贡献,片面突出政府对本企业的扶持和优待,亵渎国家宏观产业的政策。办事不讲究约定俗成的规则形成所谓的“超常规发展”。出现了虚假广告,欺诈“传销”,一个企业失去了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户,就等于自绝于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商品市场,从而失去了所有未来发展的可能。WHO“红肉致癌”,38元青岛天价海补大虾,“金箔入酒”,“毒豆芽”案件,走私“僵尸肉”,含大量丙烯酰胺的黑糖食品,草莓乙草胺,凡此种种,都是企业“小我”思想产下的后果。而所谓大我思想境界,是当代深层生态学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观点,即是将“自我”从狭义的局限于人类的‘本我’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我”。其本质是自我认同模式的变革,资本的增值和产品功能的多样化,把利益和服务,把企业经济最大效益和社会最优效益视为同等重要,把企业利益与全球经济、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诚信度的“大我”的思想境界。管理的“基点”放在了内部,能有效的提高和污染排放的减少将是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实施和完成推广实现经济效益,有助于协会的经济壮大,和开展更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事业,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3.2 实现从孤立思想到关联思想的转化
当今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任何一种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生态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将关涉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方面都纳入依靠制度建设的轨道,目的是通过制度规范、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实现和谐。与各级政府、生产企业、社会大众、执法部门、资源开发者等等相联系。明确什么才是自然资源真正的主人,使其享有使用资源的应有权利,但同时承担起保护资源的具体责任,保证权利、义务与责任的有机统一。只有突破孤立的思想的禁锢,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具备人、企业、经济、社会、自然有机统一的视野,才能透彻地发现并归纳复杂的企业管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的原因,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出击,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策略,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建立反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价值的环境污染收费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税收制度;构建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市场,探索完善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使环境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消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制度障碍,提高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效力与活力,拥有相关联的思维,使经济建设向更远的方向迈进。
3.3 实现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
何谓单向思维,即在思考上形式上单一、单纯、单个。它将事物之间的联系粗略地概括为因果关系,利用常规性地思维对问题进行剖析,解决问题简单粗略。忽视了对过程的研究,单纯地注重结果,导致事物间缺少必要的联系。长此以往,单一地思维模式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转变为只是对金钱的追求,而这种单纯地对金钱索取的企业,失去了对企业发展规划的动力,企业的生产模式被固定化,导致最终“发展=增产=变化”的不良后果,这种对“增产”可行性的忽视,“变化”科学性的弱化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如企业在建设方面,依照以往的建造模式,追求低水平的建设,过多重复盲目开展,使得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场面,造成严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存在即合理”的片面理论,企业在经营上考虑不当,将产品引向市场后不计后果,增加社会负担,例如一次性碗筷、购物袋、口香糖的出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环境,加大环境恶化。再者,企业只顾自身利益,为收取最大效益,在产品加工上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将矛盾与残余问题留给社会,结果便是企业发了大财,而消费者却因此受害。
4.结语
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一个大的组织机构,它将人、财、物统一的进行联合,供、产、销三线紧密衔接,利用发散性的系统思维,将人文、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多因子统筹规划。企业管理的发散性系统又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多向性的思维模式,拓展它的管理空间,延伸管理区域。在企业经营方向,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实现循环经济,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上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体梅,肖潇.基于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02:11-13.
[2]周博文,杜山泽.社会管理创新:从伦理观念、管理理念到思维方式的转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50-54.
作者简介:谢品(1982年7月),性别:女,民族:汉,贵州省安顺市人,职称:助理研究员,单位:广西大学,研究方向: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