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的目标。加强人权保障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主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本文通过分析法治、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法治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与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法治维护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法治;经济发展;民主政治
1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对此十八大报告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就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将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在当前市场经济价值多元性的背景下,当代中国文明建设正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必须同时协调发展,政治文明发展是其中的重要领域。政治文明的发展必须实现民主,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向。民主政治作为一种现代的政治文明不仅仅代表政治建设本身的价值,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构性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主建设不仅需要就民主而谈民主,而且需要将民主建设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公众思想意识的提高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法治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实施条件和保障。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 实现民主政治运行的法治化。实行依法治国, 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法治使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 实现人民主权。马克思说, 应该“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 也就是说, 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 法律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表现, 是由人民通过一定程序来制定和确认的, 而不是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而且以专门法律保障人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 同时惩罚一切侵犯人民政治权利的行为。二是法治能够体现和保障民主政治制度, 促进政治民主化。 现代民主的普遍形式是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制。人民通过选举把权力委托给他们的代表来行使。这种情况意味着在政治权力的持有者与受托行使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离, 隐含着某种政治失控的危险, 即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 而是凭掌权人的意志、情绪甚至利益而运行, 从而可能导致公共权力异化。所以,必须通过宪法勘定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理界限, 确立起一种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的政治制度。三是法治可以形成维护民主政治的秩序, 促进公民文化的成长。法治通过宪法或根据宪法原则制订的各项法律的实施, 不仅使民主政体的结构得到确认和加以有效保障, 而且使政治结构框架内的各种政治关系成为法律关系即政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有序运行。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同时蕴含着政治社会化过程。法治对社会政治行为长期的规范和引导, 使人们认识到民主政治的规范并内化于心中, 逐步形成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文化。
3法治与经济发展
新制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显然不仅取决于自然资源,而且还取决于投资和劳动生产率。这些因素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是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课题。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简单的:只有在投资能够获得利润的时候,个人才会投资,从而劳动或投资中获得利润的能力不是自然或自动存在的,需要“明确界定和免费实施的产权”。如果这种最优条件不能满足,个人就不会有投资动机。因此,“和金钱资本、物资资源资本、人力资本或技术资本相比,制度资本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更重要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依靠政府所创造的有利条件,但政府制定的政策经常不仅未能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人为损害这些条件。另外,政治制度和法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为良好的制度结构释放资本的能量。对于主要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例如民主、产权和某些政府规则——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已经存在着相当多的经验证据。
法治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基本的。市场经济的前提假设是私人能够基于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测而理性地计划行为,而行为结果——即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取决于法律的有关规定。因此,法律对企业发展——尤其是私有企业的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显然,法治的确立有助于创造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从而使商业风险可被合理估量,产权与合同权利受到保障,从而吸引私人投资。法治也将提高政府的诚信以及法律的可信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扩大获得资金的机会。
为了给私人计划提供可预测性,国家法律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法律规定的内容本身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基于适合的实证研究。第二,不论实体内容如何,法律规定必须获得切实的实施。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中,改革一般处理两个基本过程:首先,审查法律规则——包括宪法和法律——的合理性,以保证规则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保证法律获得实施。“没有第一个过程,法律不太可能是合理或有用的;没有第二个过程,它压根就不是法律。”
4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法治维护
法治对市场经济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理论界有普遍共识: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相比其他经济体制,只有市场经济最适合也最需要法治。法治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从历史上看,法治带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促进了法治的进步、发展。早年的美国宪法并没有明文规定实行市场经济,只是保障个人基本自由和权力,维持有利于商业活动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并非人为规定的结果;经济的繁荣客观要求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促进了法治的不断完善。今日的中国,要实现经济复兴、实行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同时,实施法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在大多数情况下,日常商业活动依法律所定之规则运行,但不需要诉诸法律。可信赖的、有效执行的法治可以打消许多不正当的商业行为的念头。对侵权的法律后果可以稳定的预期则能有效规范商业行为。反之,行为如果广泛存在,与其说是商业主体缺乏道德或法治意识,倒不如说法治本身是匮乏的,失效的,侵权商业主体对行为的法律后果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有效的法治大大降低商业活动成本,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和效率,也促进了交易意愿的实现。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的有效约束为维护市场经济有效运转提供基本的保障。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最发达最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法治最成熟最完善的。在施行法治的国家和地区,自发的秩序丰富而普遍有效。法治程度越高的社会,人的行为和思想不是被更严格地束缚,而是更加的自由。在开放的社会中,维护法治是政府唯一的职能,法律是书面化的秩序规则,政府的职能就是维护抽象的,事先规定的超越特定人偏好的,因透明而广受监督的,并使人们在行动前可稳定地判断损益的秩序。法治意味着分工合作秩序的扩展和市场半径的扩大,法治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人们对商业活动的信心与积极性将大大提振。在对市场经济的贡献上,法治高于任何治国之道,这也是法治更要求以民主方式管理国家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石泰峰, 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4.
[3] 王胜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J] .法制通讯,2008(1).
[4]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2月5日.
[5]莫纪宏:《现代民主与宪法之关系新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 赵红旗. 论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中州大学学报,2009
[7] 滕勇,林怀艺. 从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协调性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