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情怀。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哦极大的意志力。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我们进一步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学生对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五、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出示资料,导入课题
1、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简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抗美援朝运动中。】
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在192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也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不幸在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电报:
毛泽东惊闻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7课,请读课题。
【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催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理解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 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一)、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1、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好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学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教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 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 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泽东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学生朗读、评议。)
(3)“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自己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见证。)
3、当毛泽东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泽东最后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泽东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单独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读中想象,读书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配乐朗读)
1、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2、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小结写法:
细节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细节描写能够突出人物的特点。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表现课毛泽东由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
3、升华主题
【小资料】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预设:爱子情深)
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
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摘抄下来。
2、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个版块,就叫做“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常人情怀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 伟人胸怀
作者简介:王燕,女,硕士研究生学历,201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所学专业为发展与教育学,同年9月考入潍坊经济开发区,现为潍坊锦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五年以来,一直认真负责,积极钻研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