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 者:段 旭1 赵洋毅2 昆明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 昆明 2昆明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林学概论”作为西南林业大学面向全校非林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在培养林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学概论”是对林学知识的概括的、综合的论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技术及方法等部分;它是一门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包含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林学概论”是对林学知识的综合的、概括的论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作为一切未来林业工作者的知识入门,也可以成为与林业有关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常识基础。
在西南林业大学通过对非林专业的同学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他们掌握林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了解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具备林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营林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综合,以解决林业生产中的问题。学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包含有32学时和48学时,这门课程为非林专业毕业生在从事林业有关行业的教学、科研、规划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所需专业基础知识薄弱,需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本课程面向对象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非林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对林学专业所需基础知识掌握较少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经管专业以及消防测绘专业的学生),同时该课程学时又有限(32和48个学时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强调林学知识对学生所学专业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的林业现况, 让同学们了解森林发挥的重要作用。使非林专业的学生懂得只有充分掌握林业知识,了解整个林业生产和实践过程,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2]。
而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都没有考虑到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讲课的专业性强,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并很快就对本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单一化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能够充分调动
传统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就是课堂讲解。这种教学形式很难使学生理解专业名词、概念和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吸收状态,个人思考的范围有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降低,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
3.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涉及较少
课程教学大部分都是围绕教材内容一一展开讲解,而对该专业最近几年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讲述较少,甚至欠缺,造成教学内容大部分都落后于时代的进步。而林学方面的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比如种苗繁育、昆虫、森林经营等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的研究技术和新的手段甚至新的分支交叉领域产生。这些新诞生的理论和技术往往都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而且这些理论的应用和成果对实践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理论的发展方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仅围绕教材和理论内容进行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就无法完全和很好地了解该专业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也就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一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经常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门课程改革也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探讨。
1. 围绕中心,实例讲解,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对林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上。在讲课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出发,通过实例来讲解基本理论,重点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容易地接受林学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内容可结合当前生活的实际和实例展开讲解。这样,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林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
2.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本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培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林学概论》课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将课前整理的相关图表、文字、音像等教学资料放入课件中,使学生在通过多种手段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丰富的教学手段对比过去单一的板书教学,能够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昆虫,由于平时看不到,单靠老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对其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图片或实例讲解此部分内容,就会使学生对昆虫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3.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笔者还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每堂理论课程中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查询;教师也可以将授课的目录提前告诉学生,为学生课下网络认知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实实例和案例,让学生到网络上查询并提前认知。通过这些提前了解和认识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完善实践教学,巩固理论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纽带,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内容的理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亲自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笔者发现如果先上完理论课再安排实践课,会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进行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没有实践来辅助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不容易理解枯燥,对学习理论知识的效果不佳。因此,在安排实践课时,笔者把各实践项目与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使理论与实践同步。例如在讲授种苗繁育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了解了种苗繁育的技术和手段后,马上进行一次苗圃育苗和播种的实践,这样可以节省较多的讲解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加深对播种育苗和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5.改进课程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考试评成绩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如有的同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考试成绩却很好;有的同学平时表现都很好,只是考试时成绩不理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定是不全面的。要想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考核机制。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在考核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①理论知识考核,占60%;②平时表现,占10%;③课程作业,占10%;④实践考核,占10%;⑤上课出勤,占10%;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改革,使学生从主观上更加重视实践课,从而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也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达到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6.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使其将科研项目带进课堂
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前沿,尽量与科研项目接轨,我们采用前半程课程进行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后,接下来课程采用科研项目讲座的形式展开。讲座主要通过教师所做的科研项目举行讲座,营造学术气氛,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某一领域热点问题。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该领域已经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和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2]。
7.尽快编写与该课程对应的教材
由于国内用于林学概论的实践教材还没有统一的版本,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自编或是参照一些有关的方面的参考书,教学内容凌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殊意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编写和出版能突出林学概论专业特色、具有良好应用性的高质量实践教材,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引导。

参考文献
[1]金岩,赵红蕊,孟庆繁,潘丽梅.“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15,33(5):54-56
[2]修春波,李红利,陈奕梅. “概论性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 教育探索,2007, (4):30-31
[3]丁梦娟. 浅谈《林学概论》的教学方法[J]. 吉林林学院学报,1991, 7(4):78-81
[4]岳宁. 浅谈《林学概论》的实践性教学 [J]. 时代教育,2014,(4):143
[5]赵岩. 园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08, 17(4):105-107
[6]张晓丽. “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6, 34(1):47-50
作者简介:段旭(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主要从事林学研究
[资助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针对非林学专业林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项目yb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