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延安大学 716000 2陕西西安中国建设银行 710000)
[摘要]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体现,也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如何使得新的政策落实得更加有效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方差分析方法来发现在西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学杂费 方差分析
Abstract: Exmption from tuition fe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hight attentiong to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by the highest government , also , it is from the needs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 How to make the new policy implemented more effectively is the problem need to be solved . This paper will use variance analysis to find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 of west polcicy execution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
Key words : cumpulsory education , tition fee , variance analysis
1、引言
在2012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再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站在世纪跨越的新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八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 实施三大工程,同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项重大决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即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法律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新机制提出,在2006至2010年5年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农村已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两会期间又传出了好消息,党和政府又决定从2008年起在全国城市也实施这一政策,即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也全部免除。
教育问题如今已不仅仅是国家民族兴盛的基础,而且还是事关普通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免除城市学杂费会改变很多群众的生活,这是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利措施。对于广大西部地区的人们来讲,这项举措犹如一道和煦的阳光,不但在温暖西部农村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的同时,也照亮了西部“两基”攻坚的征途。因此这一免费政策不但受到了农村群众的称赞,更博得了全社会赞扬。
但是,这项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的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如学生平均成绩普通下滑、学生集中就学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政策更加完善,成为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
本文将利用方差分析来分析问题以求得解决的方法。
2、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方差分析的实质是在多个正态总体等方差的假设下,检验各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问题。
依据所考虑可控因素的数量,相应的方差分析可以分为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2 个大类。笔者认为,尽管本文考虑的重要因素可以用单因素来解决,但是年级的不同也是影响学生人数和平均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采取无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2.1 资料收集
将小学各不同年级A和政策是否执行B作为考察因素,小学在校学生人数或在校生平均成绩作为因素影响结果。年级有S个(A1A2……As)(在本文中s=6,即小学期间的六个年级),政策是否执行(B1B2……Bn)(在本文中n=2,即政策没有执行之前和执行之后两种情况),在校生人数X。且: Xi=■Xij;
X.j=■Xij;μ=■■ ■μij ; μi=■ ■μij ; μ.j=■■μij 。
2.2 方差分析的计算步骤
2.2.1 变差及其自由度
总变差:Sr=■ ■(Xij-X)2;
行间变差:SA=n■(Xij-X)2;
列间变差:SB=n ■(X.j-X)2;
总误差平方和:SE=■ ■(Xij-X-X.j+X)2;
自由度:fA=S-1 ;fB=n-1;fE=(s-1)(n-1)。
2.2.2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见表2
表1 方差分析表
由数理统计知识可知, FAFB分别服从F[(s-1) , (s-1)(n-1)] , F[(n-1), (s-1) (n-1)] 分布。故在给定显著性水平a下,查F 分布表可得相应的临界值fa=((s-1) , (s-1)(n-1)),若fA>fa((s-1) , (s-1)(n-1))则以a的概率拒绝假设,即认为至少因素A有两个水平之间的平均效果差异显著; fB>fa((s-1) , (s-1)(n-1))则以a的概率拒绝假设,即认为至少因素B有两个水平之间的平均效果差异显著。反之则不显著。
获取调查数据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基于数据可比性的考虑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了陕西省潼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进行调查。这所小学位于西部,是政策执行比较早的地区之一,该学校的学生中既有一部分来自县城,也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其教育质量较高,是该县城最好的一所小学,因此问题在此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了语文、数学两科平均成绩为学习成绩的度量指标。
3、实证分析
我们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分析过程和结果如下:
对某校在校学生人数的分析结果:
表2 方差分析结果(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人数
a R Squared = .990 (Adjusted R Squared = .978)
由表2两种因素的p值分别为0.001和0.000均小于0.05,所以两种因素的不同水平,至少有的效果之间有显著差异。
表3中Level1和Level2的比较,给出了政策没有执行之前和政策执行之后对学校人数的效果均值的差异比较,p=0.000<0.05,所以得出结论政策的是否执行对该小学的在校学生的学生人数影响显著。同理可得不同年级与6年级学生人数的比较的结果,表明除了5年级和6年级比较时p值0.09大于0.05,则认为5、6年级学生人数的均值相比较是不显著的。而其他年级与6年级相比则有显著差异。
对该校在校学生平均成绩的分析结果: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a R Squared = .846 (Adjusted R Squared = .662)
由表4两种因素的p值分别为0.072和0.048均小于0.05,所以两种因素的不同水平,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两两对比检验结果Contrast Results (K Matrix)
a. Reference category =2
表5中Level1和Level2的比较,给出了政策没有执行之前和政策执行之后对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的效果均值的差异比较,p=0.48>0.05,所以得出结论政策的是否执行对某小学的在校学生的平均成绩影响不显著。同样,通过两两对比检验,可得出不同年级与6年级平均成绩的均值比较结果,其p值显示1年级和4年级与6年级的平均成绩有显著差异,而其余年级的平均成绩与6年级并没有显著差异。
4、结论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执行使得西部地区教学质量较高的县城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同时,平均成绩却出现了下降的现象,但是目前成绩还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如果以这样的形势继续发展,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均有限,很难相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显著降低。
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也能使得政策带来更多的正效应。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撤并了大量学校后,很多农村孩子上学比较远,有的甚至好几里地,学生每天来回走读不但影响学习,其人身安全保障更令父母担忧。因此更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县城小学就读,这样不但可以住宿在学校的公寓里,还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的情况下,在乡下和县城小学都不用再交任何费用。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县城小学人数显著性增长。
而同时资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县级发放后, 相应地, 教师任免、聘用、学校人事调整等权力也都集中在县级, 这样造成3 个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数量问题,由于财政压力巨大,县级政府只好拼命地控制和压缩教师编制,致使教师编制紧张,人员不足。二是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各地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一般的县财政均只能勉强保教师工资,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则非常困难,给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隐患。三是教师队伍结构问题,尽管农村中小学急需教师,但由于各地紧缩教师编制,新进教师十分困难,以致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不但导致了农村教师的缺乏,也导致了县城小学在人数大增的情况下师资力量的不足。由于师资力量的紧缺,班级势必会大,一个班级聚集太多的学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但是在本文的分析中,目前成绩的显著下降还没有出现。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
首先,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 进一步灵活财政转移支付。全力办好县城小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修建公寓,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政策,开展助学活动。使得农村学校在县城的就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农村小学则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统筹合理安排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组织实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措施,确保城乡义务教育比较均衡发展。
其次,根据现实政策执行后出现的新问题,部分小学急缺老师的现象应得到尽快解决,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加教师工资,吸引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加入到义务教务的行列中。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县级小学,农村从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资格制度,严格学校编制管理,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