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近两年,各企业单位结合实际和特点,开展深入持久的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在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建立科学预防体系,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所在。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领域归根结底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制度,应该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加强管理者聘用入手,完善科学的任用机制
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是源头防治腐败工作的起点。他们的素质和作风,对营造良好的行权环境,实现权力运用的正确性、公平性至关重要,因此,党组织在完善任用机制的同时,要把建设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作为源头防腐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通过科学的选人渠道,确实把那些觉悟高、作风正、懂业务、心地无私的人选放在人、财、物等重要岗位,把好用人的第一道关口。从多年用人的情况看,一个具有党的崇高理想的管理者不会轻易在钱、色等腐蚀面前动心,也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作筹码乱搞交易。近年来,大港油田相继出台的管理人员考核任免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职务公开竞聘管理办法等,使一批优秀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和重要岗位,但除此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程序,在拟聘之前加强聘任岗位和职务的后备人员的培养和考察;在招聘中应当细化招聘条件,实行公开招聘,要广泛听取意见,广开言路,强化民主监督;对拟聘人员应当进行公示和调查,严格对上岗人员进行审查,尽可能在源头上把好用人关。对于聘用的人员应当加强管理,定期进行考察和考核,尤其是要考察和考核他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组织部门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应当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和打招呼制度,进行善意敲打、警钟长鸣。
二、从提高管理者思想素质入手,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呈多元化,个别人思想意志力薄弱,容易改变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甚至导致权力和私欲的膨胀。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者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这是源头防治腐败的基础。思想政治建设重在教育,我们的现行教育内容和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应加以变革和完善,并着力在三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从理论型向理论实用型拓展。先进的理论学习一定要坚持,在强调学习党的重要思想的同时,应当突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特别是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新理论和新指示。在此基础上,应当经常组织管理者和党员学习相关法律条规;同时还要以警示教育为主题,以身边案例教育为内容,形成一种反腐的威慑力。二是在教育方法上,从灌输型向灵活多样型拓展。一人念、众人听的传统学习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管理者教育需求,必须不断地变换形式,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在教育的方法上,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正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好思想教育活动。三是在教育活动的落实上,从粗浅层向深度化延伸。教育是预防腐败基础工作,也是预防腐败的第一道防线。纪检监察部门应抓好教育活动的落实,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廉政教育,不要把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要把学习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一级抓一级的教育方式,建立大宣教的科学格局。
三、从强化管理者行为约束入手,延伸监督触角
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失去了监督。加大监督力度要不断延伸监督的触角,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尤其要延伸三方面的监督渠道,一是延伸组织监督的触角。把组织加强“工作圈”的监督,延伸到“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建立家庭交友考核廉政档案,以此来强化管理者的行为约束。这两年油田公司、采油院纪委就把监督的渠道拓展到家庭,先后开展了家属承诺书,送廉政教育读本的活动。活动一方面是做了家属教育预防工作,另一方面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二是延伸群众监督触角。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采取公开、公示、座谈以及民主监督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其透明度,不失时机地加强对管理者行为监督,保证了领导干部办事的依法、公开、公平和公正。这两年,采油院利用公示栏、党风廉政建议箱、民情信息网、维权电话、征求意见、专题座谈以及聘请党风监督员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管理者的行为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见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延伸效能监察的触角,把对某专项的效能监察,扩大或延伸多项目的监察,如对新立项目、大额资金项目、招投标等开展效能检察,并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监督。
四、从规范管理者行权入手,构筑和夯实制度防线
拒腐防变,必须以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用制度来约束管理者行权过程,是做好工作,防治腐败的有效保证。为此,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构架内不断创新、健全完善本单位的具体规章制度,构筑和夯实制度防线。在制度建设上,应特别注意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注意制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但制度又要靠人去实施、执行。因此,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认真进行分析,及时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近期的工作动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使制定的制度要有超前性,便于管理者掌握和自我约束。二是注意构建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制度。要结合本单位业务的具体情况,使制定的制度既要全面可靠,又要细化和具体,尽可能的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细节来约束管理者每一行权程序。三是注意加强制度之间相互约束。有了制度,还要有保障制度执行的手段和方法,否则制度将会成为一堆废纸。制度与制度之间要有合力,要相互衔接,使之能够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监督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