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正是华夏大地寒意料峭的时节,北京的空气里,还夹杂着彻骨的冷意和一种极度压抑的沉重。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联合国总部门前,联合国的旗帜半垂空中,仿佛也在为一颗巨星的陨落而哀伤。面对总部的半旗,一些国家的外交官聚集在广场上,言辞激愤地责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为什么要为中国的一个总理的逝世降半旗致哀?他有什么资格?!”瓦尔德海姆冷眼看了看眼前的人,带着一种尊重和崇敬的语气回答到:“因为他没有一个子女,也没有存下一分钱!如果哪个国家的元首能做到这其中的一条,联合国总部也一样会为他降半旗致哀!”
瓦尔德海姆所说的中国总理,就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周恩来。
周总理一生戎马倥偬,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奉献了他坚韧而醇厚的一生。他以温文尔雅、不卑不亢、机敏睿智、心系群众的形象,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永远爱戴和怀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尊敬和敬仰。
对周总理的第一次“认识”,来自小学时的一篇课文。在一次课堂上,当老师问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时,少年的周恩来沉着而坚毅地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后,又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相聚增加了我对周总理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及阅读了一些有关周总理的宣传报道后,对周总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而系统地深刻了解和认识周总理,却是在《周恩来传》之后。
对周总理的讲述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既不全面,也不深刻。而《周恩来传》,是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真实再现,更是周总理高尚品德和卓越的领导艺术的全面体现!
在佛家,僧人奉读经书之前,有一道“工序”,就是净手:把手洗干净了,焚上檀香,双手捧着经书,然后再行拜读。我读《周恩来传》,虽无佛家的庄严和凝重,却也是待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闭门谢客,端坐案前,怀着敬重和景仰,以一颗如朝拜的虔诚之心,凝神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掩卷长思。我仿佛就站在周总理的身边,或者说就是他身边的一员,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伟大而崇高的一生!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伟大而杰出的总理而骄傲,而自豪;我为周总理那博大深邃的宽阔胸怀、机智过人的外交策略、心系人民的真情实意而感动,而沉思。
但,我更看到了这样的总理:严谨求实的楷模。
严谨求实是我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党的一贯工作作风。而将这一要求和作风发挥到极致的,观遍我党之历史,怕是无一人可出周公之右!
1913年的春天,周恩来只身前往天津求学。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尤其是北洋政府与日本签署的《二十一条》,更让年轻的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羸弱和破败,让年轻的周恩来再次坚定了自己幼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他大声疾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
他于是踏上了漫长的救国征程。
1917年夏,周恩来欲赴扶桑寻求救国之道。临行前,他和同学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但是,中华民族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腾飞的百年梦想?当时的周恩来还不是完全清楚,面对喧嚣一时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甚至“军国主义救国”等思潮,周恩来没有完全否认,但也没有完全认可:他始终觉得也许这些并不是彻底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之道。而在当时的中国,他无法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他把探求救国真理的目光转向了国外。日本,是他探寻救国道路的第一站。
但在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日本,周恩来没有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失望之余,他将救国的目光再次转向祖国,尤其是在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道闪电,划过了他还懵懂的认识天空。他曾说:“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正是怀着这点光明,他再次回国,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热潮之中。
1920年11月,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考察和学习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周恩来决定奔赴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法国。他说:“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此后,又转赴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英国,继续寻求他的救国之道。同年2月,“他回到法国,辨析了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派思潮,终于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周总理探求救国理论的艰难旅程,不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更充分彰显了他严谨求实的做事风格:不偏听偏信,也不妄自菲薄;不浅尝即止,也不半途而废。他始终坚持着一种严肃谨慎的求实态度,多方考察,联系国情,全面思索。一如古人云:谋定而后动。
1931年12月上旬,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图妥善处理根据地和中央之间的一些认识问题甚至是尖锐矛盾,切实保护根据地的革命果实和未来发展。面对复杂的情况,周恩来没有一味地执行当时党中央的错误路线和决策,而是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和毛泽东相一致的观念,从而使二人接下了几十年的革命战友的深厚友谊,也最终直接推动了中国新民主革命、民族解放事业、民族复兴等一系列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和快速发展。
可以这样说:周总理的一生,既是奉献的一生,更是严谨求实的一生。在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他始终以一种前瞻性的求实精神,严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他的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学者型”的治学严谨态度:求真、求实。他没有毛主席那种大气磅礴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个人魅力,他有别于毛主席的魅力在于——他用一种近乎女性的细腻,事事考虑周全,处处处理妥善,努力不留尾巴,追求尽善尽美。
他不浮躁,也不会轻易动怒。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有看到他盛怒的情景。他永远是那么沉着冷静,永远是那么温文尔雅,永远是那么思虑周全。他把一切问题都看清、看透,并给予身边的工作人员以明确的告知。即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不忘处理好自己保险柜里的重要文件,以便不给国家造成损失。
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快40年了,40年来,他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群众。他是历史的巨人,更是时代的楷模;既是中国的福星,更是我们的榜样!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xxx综合枢纽工程是一座以改善湘江通航为主,并兼有保障供水、灌溉,改善环境、公路交通、发电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枢纽工程,是省市“十一五”重大项目。面对总投资高达63亿元,将极大改善滨水区环境、培育高质量沿江风光带,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及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的需要,提升城市品味,增强xxx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xxx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这样一个特大经济工程、环境提质工程和民生工程,我们建设者们又将如何确保工程的优质完成?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和发扬周总理的严谨求实精神,合理规划,步步落实。
合理规划,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既着眼于现实需要,又着眼于未来需求,在合理利用投资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大局上的统筹安排,细节上的无缝对接:既有蓝图,也要有详细的施工方案。而合理规划,则首先要求我们的规划者深入调研,全面考察,充分预见。
步步落实,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既着眼于规划蓝图,又必须大力推行具体的施工方案。尤其是在涉及到具体的一些工程事务时,如涉及到民众利益时,更要本着“民生工程”的根本宗旨,切实维护好民众的根本利益,把每一项工作做细,落到实处。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xxx工程,才能最终建设成为一道经济工程、环境提质工程和民生工程!
逝者如斯。面对伟人,在深切缅怀的同时,我们更重要的,是汲取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优良品德,并以他为楷模,把它们不断发扬光大,在循序渐进中逐渐生根于我们的思想中,融入于我们的灵魂里,发扬于我们的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千千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才能不辜负于周总理数十载的高风亮节的熏陶,才能不辜负于千千万民众的厚望,真正地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好,为我们的人民服好务!
我想:这,也许是对周公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