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中,安德森用描述的方式将一个痛苦压抑可怜无助的母亲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虽然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心里充满了火热的梦想,对生活和情感有着自己的追求,作风前卫,不想墨守成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母亲的这一做法却是离经叛道的,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当然伊丽莎白的行为也体现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通过《母亲》作家试图要说明一个独立的女性需要摆脱女性的枷锁,才可能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伊丽莎白很想摆脱时代对女性地位的禁锢,希望成为一个常规的社会人。
一、《母亲》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前提是女性受到的社会压制
伊丽莎白年轻时期着装大胆,打算为追求爱情而离乡远行,内心充满了火一样的梦想,然而她所有的梦想最终都没有实现。年轻时所想要追求的理想,实际上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压迫下,母亲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小说在开篇给人呈现的是一个憔悴的母亲形象,年老色衰,在破旧的走廊里来回走动,呈现出死气沉沉的光景,伊丽莎白惨淡的生活场景就这样被呈现出来。而她的丈夫呢,却光鲜亮丽,意气风发,走在威斯堡华丽的大街上,这样强烈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丽莎白自己也认为自己就像这破烂的走廊一般不堪,而丈夫汤姆也同样对他避之不及。在《母亲》全文中,伊丽莎白和丈夫之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甚至没有直接的对白交流,在他们的生活里,伊丽莎白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作为母亲而言,伊丽莎白同样是孤独的,她的爱和梦想完全被压抑了。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尴尬,没有母子间和睦相处的沟通交流,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尴尬和乏味,她们之间的寒暄甚至都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但是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儿子是她生活的重心,她始终认为儿子是自己最特殊的存在,她把自己年轻时候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对生活感到既无奈又彷徨,看到面包师与猫之间的斗争,突然想到那就是她的生活,而感到悲凉痛哭流涕,可见她的内心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和梦想的追求。她还有自己的儿子,还有实现梦想的希望。
二、伊丽莎白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母亲》中,伊丽莎白是个具有一定女性意识的独立女性,虽然后期作为母亲,残败不堪,但年轻的伊丽莎白却未尝不是一个为追求生活而不断求新的女性形象,她希望追求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渴望走出偏僻的小镇去外面的新世界看看,希望体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希望有不一样的体会。这些都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他希望摆脱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但其实生活并没有在别处,伊丽莎白的意识也仅仅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了。但是作为母亲,伊丽莎白的特立独行让人为之侧目,也带来了无端的谩骂,出行的梦想也不过是他人眼里的笑料。
同时,伊丽莎白也在努力追求性爱自由,这也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在那种时代,这么讳莫如深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被认可的,甚至女性有这样的欲望都会觉得愧疚难当,伊丽莎白却在努力的追求,摆脱当时所倡导的禁欲思想,但是伊丽莎白作为母亲,与住店的旅客之间的情爱,与汤姆之间的情爱,充分体现了她大胆追求性爱的意识,在那样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是对时代的挑战,在母亲看来,性爱不是非要男人来主导,但在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压制,所以,母亲的行为最终还是得不到认可。
三、母亲女性意识的反抗
通常来说,人们往往容易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而泯灭自己的意识觉醒去符合社会的需要,导致了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只是为了生存而选择环境。舍伍德·安德森在《母亲》中极尽可能的表现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用极其卑微的生活方式存在,对生活感到无限的迷惘和困惑,她们感到生活的无力却又无法改变,也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往前发展,却往往赶不上大机器的车轮。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遭受的双重冲击,让她们感觉到孤独和痛苦,来自生活和家庭的压力,精神上的痛苦,以及肉体上的折磨,都是让母亲痛苦的根源。伊丽莎白祈求上天可以垂帘,让自己的梦想在儿子身上实现,不希望儿子像她一般可悲的生活着,如果上帝不能实现她的愿望,那么并不会一味的遵从,而是要与上帝争论,所以说,虽然伊丽莎白的举止乖张,但是却依旧保存着年轻时的梦想,在伊丽莎白的心底,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不断的滋长,但是却不断的被现实杀害,所以她的内心是反抗的,在这时候,伊丽莎白的意识已经觉醒,并开始了反抗。
虽然说,母亲年老色衰,身体羸弱,在偏安一隅的小房子里孤独的生活着,丈夫远离她,儿子也并不亲近,但是孤独的伊丽莎白并不会就此消沉,她会偶尔出来给旅客整理房间,不会因为亲人的冷漠而变得消极。她总是尽可能的去激励儿子多出去走走,多见识。充分说明了母亲内心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现状生活的不满意。她对儿子寄予厚望,不希望儿子被丈夫桎梏,甚至劝儿子离家出走。她对丈夫是满腹仇恨的,甚至希望用极端的武力去解决问题,渴望从家庭和社会的阴影中走出来,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抗,是对当时的男权社会的有力抗争。
综上所述,《母亲》全文是由片段式的场景组成的,但是母亲的女性意识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串联起来的,形成完整的思想意识觉醒过程。作者站在女性的角度,在男权社会的工业时代,女性也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屈服与社会,但是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让读者能够深入的了解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彷徨与无奈,感受到社会体制对人性和人格的侵蚀。
参考文献
[1] 杨家云,马淑霞. 女性意识在舍伍德·安德森《母亲》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1月,2015[2] 张婷,王华,论《母亲》中的“恋子情节”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J]. 《海外英语》 2013年16期,2013.
[3] 刁俊春, 欲望下的“畸人”——评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母亲》[J]. 《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2007.
作者介绍:周丹,1981年7月,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