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作 者:张惊宇 张力娜 赵虹 杨子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医疗行业作为一项惠及全民的重要行业,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因此对医学生的培养与成长也非常重视,2014年,国家出台《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针对性地提出应当建立规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质量,进一步促进医师成长。2016年1月1日,又出台《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通过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来提升其实践能力,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力图加强创新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决心。
完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当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教育模式过于单调僵化、对医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不健全、校内与校外教育难以达到有效结合的尴尬现状,为此,需要从教育模式、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校内与校外教育的有效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改变单调僵化的教育模式,创新思维训练 
一直以来,医学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始终围绕着教材与硬性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存在缺少职业责任感、知识面狭窄、缺少创造性与思维缜密性的特点。而医生的职业恰恰要求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社会知识与高尚的人文情怀,唯有如此才能够全心全意为患者进行服务与治疗,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当前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的一点。
若想做到这一点,应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加强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校内举办医德讲座、开立报告会讲述优秀医生的事迹等方式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使能够成为真正为患者利益着想、恪尽职守、具备责任感的医生。同时,应改变偏重技能培养的局限思维,通过设立相关课程,广泛教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员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以便具备医生执业所需要的较为系统的知识面。此外,还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医学原理,提高学员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缜密性。
二、完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对于提升医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模式创新所应考虑的一块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传统模式的限制,使这套体系尚且不够健全,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目标,使之难以得到客观的考核,也就难以找到并发现医学生职业素质欠缺的症结所在。
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考评普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素质的高低,并且学员普遍没有发言的权利,一切交由教师来考评,而教师往往因为应试教育的局限以及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少,通常只看重对学生成绩的考察,而疏于对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的考察。这种情况,一方面使考评的依据过于单一,忽视了对学员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使考核缺少民主性和公允性。因此,必须重新建构一套客观公允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的评价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
若想做到这一点,在评价的依据上应去除应试教育所遗留的唯分数论,应加入对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包括职业责任感、医学伦理水平等方面的考核,以便使考核的标准更加客观与全面,便于从多角度来了解一名医学生,而不是以偏概全。同时,这么做也可以促使医学生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使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医师。此外,应该发扬考核的民主性,使患者等其他关系人也参加到考核中来,可以通过患者对医学生医疗体验等来作为评价的一项考核依据,也可以通过其他关系人对于医学生的品行等方面的评价作为一项考核依据,这样通过大家的集中反馈更能够展现一名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的职业素质水准。
三、加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结合
无论各个行业,教育都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尤其是对于涉及人类生命安全的职业更是如此。由于医生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性,其教育强度与时限也要远远超过其他职业。医生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职业,除院校教育以外,还应继续接受校外教育,以便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效的结合,以便成为真正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医生。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也陆续出台政策来加速医学生后续教育体系教育的完善,以期在2020年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然而,当前医学院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医学生的质量、教师的素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尚且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距离政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予以全方位的拓展与改良。
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完善人才招生标准及学位制度,从财政等个各方面积极支持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多背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广至全国,并且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同时,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构建,聘任高水平、德高望重的医师作为教师,严格把控教师队伍的入行关口,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此外,要联合社会等各界资源,使教育基地得以开拓,使医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并且要提升薪金待遇,完善奖励政策,尤其是对于医疗条件匮乏的地区,更要积极投入财力培养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为了改善国家医疗水平,健全医疗体系,国家对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加速医学生的培养。在这种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政策的要求,积极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向着手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测评体系,来考核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并且积极推进培训制度,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社会各界应进行资源的优化衔接,保障医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共同促进医疗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卢佼佼.论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3:244-247.
[2] 肖昭扬,陈晓梅,董海龙.新形势下医学生培养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3:435-437+452.
[3] 马玲娜,尹梅,仰曙芬,孟德昕,姜欢,娄玉红.实习教学医院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5:658-660
[4] 郁丽娜,罗益镇,林振华,连兴基,梁仟,陈茂怀,李丽萍.论“服务学习”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03:54-58
作者简介:张惊宇(1979—)女,医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