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大约为305篇。提起诗经,很多人都会想起六个字,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它对后世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文学创作的基础。同时《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它也表达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情感。总体来说,《诗经》无论是在写作手法、情感塑造等方面,都对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渊影响。
一、诗经的文化价值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大量的文学诗歌内容,内容涉及文化、情感、军事、民俗,可以视为我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且辞藻华美、意韵深远,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一)《诗经》对于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方面的价值
《诗经》不只是简单的诗集,它更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典籍。中华民族从古代到周代,基本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像我们学过的《采薇》,《关雎》,《蒹葭》等其中蕴含了亲情、友情、爱国情等情感,这在《诗经》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诗经》就成了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著作。
(二)《诗经》对于我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制度方面的价值
《诗经》不仅可以作为文学典籍,它还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的艺术表现,是礼乐的一部分。当代贵族人的人格、礼仪、文化素质,当代的礼乐精神,宗教制度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诗经中《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食野之蘋。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在礼乐文化方面体现了联络友谊,巩固制度的作用。《小雅·大田》,《周南·芣苢》描述劳动人民从事打猎种田、畜牧和农业生产的劳动情节。
(三)诗经对于我国艺术文化、文学创作方面的价值
《诗经》在现代的教书中流行起来,它既是诗歌,也可以是历史通过文化形式的展现,是具有审美的艺术的社会生活教科书。《诗经》还有文学价值。诗经从编制到流传,奠定了我国诗歌艺术抒情言志的文化传统,是生活世俗的艺术,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诗经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方面。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周南·关雎》,《邶风·静女》描述了恋爱中的情侣,有欢乐和幸福的时光,也有分离的痛苦。《秦风·蒹葭》描写的是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受到礼教的束缚,不能顺利的相爱。这些诗经均抒发了人们实际的情感。其次是在艺术成就方面看,诗经表现的对现实关注的热情,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精神对后人的创作影响较大。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也被借鉴到文学创作中。
二、《诗经》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一)《诗经》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亲友情
在《诗经》中反映了周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诗歌中书写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在国家面临外敌的压迫时,抒发保卫国家的热情。周代人的情感根植于故土,将亲情渐渐升为爱国情,诗经中充满了伦理亲情,中华人民的爱国情。这些情感超越了时代,并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表达的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将其爱国情传承下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我们当代经济繁荣,社会不断在进步,在很多方面有消极的因素,这需要通过《诗经》中的精神,使人们在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方面发扬传统精神。现代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就要有爱国思想和历史责任,诗经中的爱国精神、伦理亲情仍需发扬。
(二)《诗经》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经》中人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我国可以发展的基石。忧患意识是关心国家事,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出周代人民命运、苦难和爱国的情感。《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表达了诗人正直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然而,贵族的诗人关心的基本都是阶级的利益,但他们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升华对为国家情感。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三)《诗经》中呈现的“中和”观念
中和思想即为中庸与和谐,《诗经》中就大量表现了这种中和思想,我国最早的“中和”精神就来源于诗经,例如诗经中很多诗歌描绘了社会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蕴含着典型的“中和”思想,这也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核心,影响后世,直至今日。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人们日常生活,都十分需要这种思想,这也是《诗经》为后世留下的一项宝贵财富。
三、结束语
《诗经》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上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它对于后世诗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思想,直至今日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毛宣国. 《诗经》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J]. 中国文学研究,2016,01:62-66
[2]夏琦. 《诗经》读解的流变探析——以《关雎》为例[J]. 美与时代(下),2016,02:87-89
[3]陆跃升. 《诗经·国风》中“鱼”“薪”“水”隐语意象[J]. 语文建设,2013,23:66-68
[4]常森. 文学的解读与文化的解读——以《诗经》学几个个案为中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