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炎黄子孙。一首古诗或词,寥寥数字,短短几句,诗人就能为我们描绘出一种意境,用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的方法为我们展示出恢弘磅礴,雄浑激荡的意境之美。在古诗词的场景中,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例如望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词教学开始受到各界更多的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小学生摆脱学习古诗词的困境,怎样上好古诗词课是一个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古诗词鲜明独特,是本民族的精粹和五千年文化积淀,国外几乎没有针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我国目前对古诗词教学研究相对滞后,实际教学中大多停留在朗读——了解背景——理解意思——背诵默写的层面上。文献方面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及其论著《重建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主要内容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是相对于2000年以前我国语文课程体系而言的,他在综合了现代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词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同时对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的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上古诗词的教学模式是朗读——了解背景——理解意思——背诵默写,这一模式延续了很多年,如此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也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失败。那么怎么样的方法才是古诗词学习的好方法呢?那就是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喜欢古诗词并且学的更快更好的方法。学习古诗词首先社会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教育的对象开发和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开展古诗词教学研究;学生应该在社会,家庭,老师的共同帮助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拓宽学习范围,多去接触和学习古诗词,以此来继承我们的文化瑰宝。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小学师生对古诗词重视度不够
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师对教不重视,随之学生对学也不重视,学生的学不重视是由教师的教不重视引起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认为古诗词简单易懂,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识记生字词、理解古诗词表层诗意,背诵古诗词,致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故而不愿在学习古诗词中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学习一首古诗或词,并非把诗或词中诗句翻译为现代白话文就证明学生完全学懂了这首古诗或词。古诗词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语言蕴意丰富极具张力,运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最辽阔的意境。既有简约的空白之美,又有繁复的张弛之美。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便语言平淡朴实,内容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体会。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数量偏少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六年只安排了34首古诗词,相当于教材课文总量的15%,这对于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小学生来说,摄入量过少。并且教材中所选入的大多数古诗词是唐宋时期的作品,多为五言、七言绝句,这样的教材编排没有考虑到入选古诗词的历史代表性、诗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教材内容的单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范围的局限使得教者和学者往往是为考试而学习,不敢或是不愿多动脑花时间去学习其他优秀诗篇,导致各界对古诗词教学的不重视。
(三)教学方法模式化
当前,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即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程式化状态,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教师将古诗词剖析的细致而零碎,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美和意境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常所用的教学手段是“口耳相授”,课堂上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词。与此同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渠道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学生很少涉及古诗词的学习。我国古代文人大多钟爱诗词,钟情吟诗作对,而当今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淡漠却日趋严重?其原因概莫如此。
上述现象的存在,淡化了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学者的高度警觉。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创新性的提法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把古诗词教学摆在小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课文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要紧紧围绕小学生的人文培养,下大力气进行全面调整,找回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 三、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古诗词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在今天仍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政史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描写山川河岳的山水诗,可以启迪学生热爱自然;抒发作者胸臆的感遇诗,可以让学生细致体会净化心灵。因此无论是教学业务指导部门或语文教师本人,都要对古诗词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一定的高度。要广泛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让中华诗词更快更好地走进校园,提高莘莘学子的文化素养,使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并以此为媒介,团结全世界的华人,为振兴中华民族献谋出力。新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提出增加古诗词的教学量,并规定了小学毕业生必背的及课外阅读的古诗词篇目。这既能使小学生更多接触中华文化瑰宝,又促使他们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但要求自己感悟古诗词之美,更需要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因此各级学校要重视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寻求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积极参加古诗词教学的研讨活动,反复思考、琢磨古诗词的教法和学法,自身丰富阅读层面,具备丰厚的文学积累;加强学科联系,整合学科资源。“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的知识面广了,方法科学了,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
(三)改进教学方法
1.激情
古人写诗写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古诗词中的语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教授古诗词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词情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送行画面,再现当时当地的艳丽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当学生看到一片孤帆越走越远,送行的人仍然伫立江边,此时,不用老师讲解,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友人间的情深意切。
2.善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并领悟古诗词的大致学习方法:了解诗人,解释诗题;解释字词,明了诗意;欣赏意境,领悟诗情。经过学习积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那时可鼓励学生借助一些工具书,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唐诗鉴赏辞典》等,查找资料,扩大阅读面,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诗歌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位多层次的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诗人满心欢喜地怀着赏花的期望前往拜访友人,却未能如愿,令诗人扫兴。但是伸出墙头的那一枝开得正艳的红杏却使诗人顿时充满喜悦,因为他想象到了园内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春景,这满园的春色怎能够被柴扉关住?古诗词语言是构成诗词意境的要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句品析鉴赏,把诗词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词的语言成为有声的图画,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蕴的理解与感受。而由读到写则是活学活用。学生在体会意境理解寓意的同时,被诗词语言感染,情绪兴奋,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运用古诗词中学到的写法来练笔。古诗词中欲扬先抑(《游园不值》)、动静结合(杜甫的《绝句》)、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等方法,在练笔中可恰当运用。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均得以训练和扩展。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可以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其声像同步功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减缓学习坡度,提高课堂效率。
3.重读
重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好办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熟读百遍,其义自现”正说明了古诗词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诵读古诗词,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熟读成诵,重视积累。经典绝句,一经背熟,便会终生不忘。初读时可自由读,思考问题,初步理解诗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全诗的诗意、情感理解后要表情读,这一步应读好诗句中的节奏、重音和语气。另外欣赏式地读古诗是创造性学习的方式,可以配乐,学生欣赏,展开想象。例如《赠汪伦》一诗中可以创设情境,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中的“踏歌声”是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可以让学生用脚踏地作节拍配合吟诵,也可配上悠扬的笛声或箫声,其诗中情境,便昭然若揭,诗人与朋友离别并不伤感,却感情奔放。诗中的比喻,再加上学生对汪伦“踏歌”时的节拍和声音的推想,使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得以训练,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有创新精神,需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古诗词短小精悍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词,并热爱古诗词,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有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一定会激活,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向着教学相长的方向发展也就一定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谈2005.03
[2]刘章利,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