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浅谈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作 者:余 昊 安徽省长丰县义井乡车王小学 231100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应用基本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或其他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探究式教学中,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与教学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课堂气氛低沉,一些学生只是被动听讲,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对学生埋怨起来:怎么那么多的学生看上去死气沉沉的,也不动脑筋,只是等着我去讲去“喂”。在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此,自己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些思考和感受。
对于陈述性知识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易,难以让学生进行探究,进行再创造,以至于自己不得不去直接告诉学生。在低年级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尝试,也发现很难进行,教学效果不乐观。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须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去探索方法类知识或规律类知识。例如:“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一题有多解时”等,教师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创设探究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与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思想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倦心理是进行探究性活动的障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或问题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习平方厘米之后,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学校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决定把教室重新装修,经过调查,一桶漆大概能粉刷100平方米的墙壁,请同学们帮助算一算,学校大约要买多少桶漆?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进行几项调查研究,首先是用平方厘米这个单位行不行,其次是如何计算面积,学校到底有多大面积。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便于探究。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需求。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师连看也没看学生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此的一个悬念就让学生心中充满好奇,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三、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介入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平时课堂上不少学生只是在当观众与听众,通常是几位尖子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欲有争辩和讨论的热烈景象出现,须预先将几位尖子生合理分配到各探究小组中。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注意让探究小组成员之间多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想?”“你的根据是什么?”。在分组探究时,教师应对各小组活动适时适度地倾听和引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对活动有所迷失,则有必要给予适当的辅助知识或提示点拨。教师需使自己如同学生一般完全地投入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民主、融洽,否则教师的介入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探究活动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并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和探究。
四、探究式教学中评价总结
合理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进而喜爱探究活动。反之,可能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探究活动丧失兴趣,产生对立情绪。“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故探究活动的评价,需激励学生进一步发挥个人强项,自由施展自己,从而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教师也给予部分成员进行评价。须重视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勇气、热情和信心等,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不同方面的肯定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德香:《开放的课堂 创新的天地》(《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3期)
[2]付国华:《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1、2 期)
[3]熊宗萍、何训光:《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