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现状
目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仅涉及音乐(唱歌)和美术(图画),因受“应试教育”和“师资缺乏”的影响,这仅有的音乐课和图画课,也有的根本不开课,有的形同虚设,根本达不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因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产生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不重视。把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任意删除或被主科取代。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生根本就没时间也没精力认真扎实接受艺术教育或熏陶,以致在音乐欣赏课时,竟将旋律欢快,百鸟齐鸣的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的意境说成是农家抓鸡的场面。另一个极端是急功近利。误以为搞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考级、参赛、表演、拿奖牌,为学校争荣誉,为自己中考、高考争得一块敲门砖,争得几十分的降分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智、体、美必须全面发展,但“美育”为何总是扎不了根或实施不力,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但是,一个不容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忽视的问题又出现了。减了负的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花在电视、网吧(上网聊天)、游戏机上,甚至浏览黄色网址、看黄色内容。学生为什么沉迷于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他们的艺术欣赏情趣为何如此卑劣低下?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关切和反思。
二、应对教育策略
诚然,造成不良艺术教育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分析现状、探寻对策,却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以为,应当从三方面来尽力扭转这种不良的艺术教育现状。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主科思想。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人才,是教育面临的根本性任务。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不应当把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当副科,认为可有可无,这种传统艺术教育观念必须彻底改变。科学家认为,人有左右脑,分工也不同,左脑管抽象思维,右脑担当形象思维的任务。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以形象思维为主,探索人类感情的奥妙;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的奥妙。而创新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灵魂。人类文明萌生以来,科学和艺术就在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中发展。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质,更是科学创新中所必备的要素。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几乎每天都要拉心爱的提琴,特别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那优美并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对其科学思路和创造性思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联想作用。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牛顿、开普勒、诺贝尔、维克多、张衡、钱学森、李政道等等,“艺术化”的科学大师,可谓比比皆是。许多事实表明,在科学大师的整个科学世界和全部科学创造过程中,艺术都在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启迪作用。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预言: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强化艺术教育,让学生左右脑均衡发展,以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思维能力。笔者建议:压缩学校现行主课内容,将艺术教育列为主科。
普及艺术教育,创设艺术环境。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多开展些文体活动、多组织些课余艺术兴趣小组,把德、智、体、美中的“美育”,认为是音美组教师的事,这些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并且认为,强化、普及艺术教育,势必影响高考成绩。这除了说明对艺术教育功能的不了解,也说明“应试教育”的阴魂依然在人们头脑中作祟。一个让学生终日苦读的学校,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足为奇,而一个削减课本学习时间、大力推广琴棋书画的城市,却连续七年高考入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其市区成绩始终在全省稳居榜首,却很是耐人寻味。农村中小学,缺少音乐、美术教师,这是许多农村学校不开设艺术课的原因之一。普及艺术教育就应当培训合格的艺术教师。不少普通学校、活动资金不足,艺术器材缺乏,给普及艺术教育带来不少困难,理应增加资金,购置必要的音乐、美术器材。对有条件从事艺术教育,就应当调动其积极性,为艺术教育多做示范。在2000名城镇小学生的调查中,有钢琴的32台、有电子琴的81台、有小提琴的23把、有扬琴的1台、有琵琶的2把、有古筝的2台、有二胡的7把。有乐器的学生虽然仅占7%多,但说明这部分家长对孩子艺术教育的重视,也为我们开展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好的条件。理当因势利导,大力加强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声乐”、“笛子”、“口琴”、“二胡”等课外兴趣活动,还可开展带有地方特色的“芗剧”、“歌仔戏”等艺术培训活动。美术教育也应大力普及推广,书法、绘画、摄影、雕刻、布艺、泥塑等等,尽可组织开展活动,使艺术教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形成一种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创新育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其全面发展。面对群体,艺术教育应当强调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统一;面对个性差异,应突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这是艺术教育课堂改革的总原则。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育有创新能力的人。因此,课堂教学如不创新,就难于培养有创新的人才。当前的艺术教材,显得较单调、乏味,加上教法之死板,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怪学生会上网去聊天。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可借鉴“杂交”而显示优势:异科嫁接——听各类型旋律、节奏不同(有抒情、激昂、悲伤、欢快等)音乐进行语文课内容的语言节奏训练、写短文、配乐诗朗诵;使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配合英语教学教唱英语歌曲,如“字母歌”、“哆来咪”、“闪烁的星星”等,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根据政治课、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组织“革命历史歌曲”合唱比赛。异株授粉——运用表演性教学促进音乐创新教学。听各种类型的旋律、节奏不同的音乐作品片段,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音乐的喜怒哀乐,表演的准确程度,教师加以评讲,使音乐、律动、舞蹈融合为一体。思维移植——如美术老师教学生“自画像”,学生几分钟就画完,注意力开始分散。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出:“当我三十岁时”,要求学生自画像。学生进入深思:三十岁时,我可能是一个警察,头戴大盖帽;可能是一个医生,身穿白大褂……教师因势利导,把自己的长相和职业特征与学生们进行比较,讲解各行各业人员的个性、服饰特征,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态、衣着特点。在此,教师把美术教育的想象思维训练和推进思维训练结合一起,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媒体教学——信息的全球共享性和网络化,大大冲击教学领域,新旧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和机遇。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中小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计算机信息课。这个任务的提出,意味着计算机必须走进中小学。制作课件就成为在职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改中,就应当学会制作优秀课件,采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学,使艺术教育更显生动活泼,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源珍,音乐与素质教育 当代音教论文选 2014.11
(2)记 者,“常州素质教育耐人寻味” 《光明日报》2013.6
(3)李岚清,论音乐教育当代音教论文选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