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334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应紧紧地抓住这次机会,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作为美术老师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去倾听学生的内心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如果要成功地上一堂博得学生喜爱的美术课,教师要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不妨在上课前作一项问卷调查——我心目中的美术课。在学生的调查表中我看到,学生都渴望到大自然中去,像小鸟一样自由的飞翔,呼吸新鲜的空气。并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多开设一些卡通课、漫画课。这是学生的心声,你要学会紧紧地抓住,可以说这就是课程改革中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亲近大自然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中学美术教学应延伸到校外优美的景致中去。让学生去品味大自然,同时也得到美的陶冶,在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制定一个完善严密的计划,定期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教课、写生、创作,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效。
三、采用多样的、直观的教学方式
采用讲故事、看录像、参观、表演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地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四、宽容以待,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失败和挫折,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有些迟缓,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心急,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鼓励,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
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把教与学的关系辨证统一起来,老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美术课中的学,不仅要体现在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体现学生如何观察思考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面对全体学生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