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1]。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艾滋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高度威胁,已成为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产生和蔓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精力充沛,思想开放,有较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并敢于易于尝试;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其群体行为不仅在大学生内部传播很快,同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近年来,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很快。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统计显示:“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在高校中防范艾滋病发生和传播已经刻不容缓,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也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
二、 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高校学生防艾知识掌握的现状,为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进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最终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73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有待深入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很强烈,95%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学生希望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主要为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艾滋病的检测途径和方法等。通过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等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艾滋病教育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在学校内较容易开展。但调查显示,目前不少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治教育依然局限于学校宣传栏及宣传册等方式,而课堂教育开展得较少,在非医学院校几乎没有。87.3%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或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艾滋病防治相关课程。由于缺乏系统的课堂教育,高校防艾知识也很难深入下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1.2宣传力度不够,教育渠道闭塞
信息时代,知识和教育的传播途径理应多元而富有特色,但据统计数据显示,不少高校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甚至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等主观、客观问题,一些学校并没有切实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在已经开展相关教育的高校中,采用主题讲座、课堂教育、校内广播及网络、艾滋病协会宣传和其他方式开展的仅为36.2%。另外,对于防艾工作本身的宣传也不到位,有些高校实际上已经开展过有关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受众群体小,效果轻微,影响不佳,从而导致有23.8%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没有开展任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校外大众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其占比达到83.6%,而来源于学校教育、卫生部门及医生等应居主导地位的有效途径较少。可以看出,高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渠道已经严重失衡。
1.3教育师资力量欠缺
艾滋病防控问题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所认识,不少学校的领导层已经着手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措施[5]。但防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很难一蹴而就。特别是专业师资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非医学院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内作为主要宣贯者占比最高的为专职辅导员(63.1%),其次为校医院医生(23.5%),专业教师仅为5.3%。很多辅导员自身并没有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方面的专业培训,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也不一,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问题。
1.4 未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开始认同高校防艾工作应充分发挥社会优势资源的作用。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仍局限在高校内,尚未和社会医疗、保险、慈善等机构产生良性互动。单靠校内资源开展这项工作,时常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而不能充分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我国已确诊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已成指数增长的态势。由于自身特点,大学生是艾滋病爆发的高风险人群,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刻不容缓。由于缺乏长期的有效经验,高校防艾工作在内容、形式和模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应该从学校现有资源出发,采取以课堂教育、大众媒体和宣传栏等手段为主,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等多种方法为辅的综合措施,针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别的学生,探索建立多元、系统、科学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模式;补充教育师资力量,加强对艾滋病宣贯者的技能培训;对于防艾工作本身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看到其教育成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同医疗、保险、科研、福利、慈善等相关社会机构和民间组织建立良性合作机制,推进社会防艾力量走进校园,助力大学生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鹏,韩琳,曾刚,等.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07):64-70.
[2] 方为民,沈敏,吴韶彬,等.武汉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01):49-50.
[3] 肖丽君,赵恩宏,闫凤霞,等.我国高校艾滋病教育课程开设情况[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02):187-188.
[4] 黄晓光,何继绥.田春辉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02):249-251.
[5] 邓常青,张金艳,钟贵良.2007年长沙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干预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07):1454-1455.
[6] 赵英,蒋小伟,熊伟,等.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性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06):56-57.
[7] 段爱旭,赵富玺,刘润花,等.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调查及健康干预需求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06):105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