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从教材上来说不单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课程中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基于上述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在实施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表现性评价特点,应大量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实施评价,以促进学科生活化,使得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逐步形成。
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倡导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从而达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培养目标。例如:在二年级的《我和妈妈逛商场》一课中,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商场中购物的注意事项等,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品德与生活》、《品的与社会》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十分适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因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二、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中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本来就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针对这一特点,教学时,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例如:在《书信传家书》中,电子邮箱、微信等方式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在课堂中教师仍然让学生尝试正确书写信封,尝试传统书信的模式,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不仅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三、表现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增进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例如:在五年级《需要帮助吗》一课中教师可以的运用表现性评价中体验、展示的评价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拟体验,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同学门,如果你的眼睛看不见,会是怎样的呢?我想请同学们拿出眼罩,蒙上自己的眼睛……假如你现在就是盲校的一名学生,请你将语文书拿出来。
在这么多书中,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呢?
生:大小、厚度、位置、不同的书皮……
此时此刻大家看不见,比平时的动作慢了好多,但是大家做的还不错。下面请同学请打开语文书第24页……
师:能行吗?
生:很困难。
打开语文书第24也对于我们正常的孩子来说用3秒钟就可以了。然而,对于失明的我们3分钟恐怕没有完成。
生:困难、不容易。
男生1:当你眼前一片漆黑的时候你还能打篮球吗?
女生1:当你眼前没有色彩的时候,你怎样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
男生2:生日的时候你多想看看爸爸妈妈为你准备的生日蛋糕呀!
女生2:当你在上学的路上,要穿过车辆穿梭的马路时,紧张吗?
师:这种种,是些怎样的情绪呢?
是的,对于残疾人来说,不经生活上要克服许多困难,难过、害怕、胆怯的情绪像挥之不去的乌云一样一直追随着他们。
我想此时此刻的我们一定感同身受。同学们,虽让我们的心情有些沉重,但是从上课我们一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假设我们现在是聋哑人。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吗?(营造安静)。(音乐起)我想请同学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一下:“今天有人笑话我是个聋子,说我是个发不出生的哑巴,我很难过!为什么上天对我如此不公平!”同学们,此处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再来问一声身边的需要帮助的人……(需要帮助吗?)
太让老师感动了!这种关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体现的是在表现性评价中倡导学生口头描述。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感受。并以交谈的方式使用其口语技能。同时通过学生自身情感的内化达成本节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当然,《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弊端。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选择表现性任务种类的重要依据。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表现性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上。一般来说,学生年龄越小,越不适合完成那些包含大量知识信息、同时涉及多个变量和要素的复杂任务。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也是影响表现性任务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华东师大,周文叶
[2]《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 华东师大 田中耕治
[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 ,华东师大,沈晓敏 高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