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玉兰中学 523413)
[摘要]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直接升入初中学习。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高成本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困扰着初中数学教学。为此,对如何防差转差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注重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木桶理论;学困生;转化策略;情感教学
纵观不同国家的教育现状,合理的教育体制应努力使所有公民享有同等的接受普及教育的权利。较高的教育水平应着眼于使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得到加强,而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极少数“尖子”,塑造极少数“天才”,发掘极少数“神童”。
一只由若干块长短不等的木板制成的沿口参差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一著名的“木桶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同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根据“木桶理论”,“长板”再长,充其量只能装装“门面”,使“木桶”看起来挺拔高大,雄伟壮观,但丝毫不能提高其实用价值,即不可能增加木桶的盛水量。所以当今义务教育将“及格率”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则大量“短板”就会被增长。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学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在我国所有中小学生中,大约有六千多万的数学学困生, 是所有科目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垆坶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不是造成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关键是采取的方法是否恰当。如果用“木桶”的盛水量来衡量一个班的教学水平的话,不能只看优等生的成绩和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学困生的进步情况,要看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不能只看“长板”有多长,更要看“短板”增长了多少。在教学实践中得知,从“四、五十分”提高到“六、七十分”要比从“八、九十分”提高到“一百分”容易得多,只有“短板”增长了,“木桶”的盛水量才会增加。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到那时,“木桶”的盛水量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只有树立“人人都成才”的信念,才能正确看待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下面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转化“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是怎样造成的?传统教育理论习惯于从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结果会推出外因决定内因的错误结论,或步入循环论证的误区,理论不立,难以给教师提供理论武器。病因不明,自难对症下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都在着力揭示其成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有从教学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的“课堂学习时间与其参与学习时间的比例严重失调”的观点;有以归因理论为基础的“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学生内部可控因素(如自身努力)或外部不可控因素(如头脑笨)”的观点;有从目标教学理论体系中的学生观点出发得到的“目标教学中出现的绝大多数后进生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的观点。以上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二、顽鲁者亦当矜怜——促进学困生转化
成长中的孩子就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儿,每一朵都想开得完美无瑕。可是,这一朵不禁风吹雨打,露出一道伤心的缺口,另一朵被藤儿缠住,怎么努力也开不成饱满的样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启迪、支持和鼓励,往往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纵观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数学家,比如高斯,不难发现,他之所以最终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是和他的老师布特纳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而作为一名出色教育者的布特纳,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能力水平,把握时机,精心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思索,敢于挑战,促使其尽快发展,这正是一个有头脑的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和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改善学困生学习状况的方法,不是对其“伤痕”直接施行“外科手术”,而是要强化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不是要在知识记忆、课业负担上加砝码,而是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强化智力活动,发掘他们的潜能。众所周知,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面对患绝症病人他都不会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是毫无希望的……否则会给他的病人的心灵蒙上一层悲观绝望的阴影,我们当教师的绝对不能让自己的教育对象,特别是后进生感到他是一个学习上毫无希望的人。医生能够长年地治疗一个病人,也许他比我们有更多的理由作出悲观的结论,但是他相信科学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力量。教育学的人道上主义精神就在于此,要使学困生体验到认识的乐趣,智力活动的乐趣,不至于悲观失望而失去学习的勇气。把爱心更多地倾注在学困生身上,它可以化对立为友善,化胆怯为勇敢,化疏远为亲近,师生关系的融洽协调,必然带来认知过程的积极化,有时会使学困生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例证。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三、盈科而后进——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学生成绩不好有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知识结构的缺陷。笔者多年任教初三毕业班,看到不少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制约了学习进步。孔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意思是说流水总是填满了前面的坑坎之后才前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只重视了中等以上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序”,而忽略了学困生认识发展的“序”。 学困生的知识不扎实、有漏洞、有断裂,学习新知识时不能“盈科而后进”。如此教学几乎是“对富有者还要再给,对一无所有者继续剥夺”(马太效应)。所以“偏爱” 学困生,课堂中引导学困生回答最基础的知识,热情评价,激励学志;课后常抓辅差工作,给予成功解题的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使学困生“盈科而后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M·克莱因指出:“数学教育的最大缺陷之一却正是缺乏这种动机的激发。” 没有哪朵花不想开得缤纷灿烂,没有哪只鸟儿不想翱翔晴空,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探索世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困生的问题都与别人不同。笔者多年实践证明,抓辅差工作落到实处,教学质量就能够提高。当中教给学困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明白的部分,之后再找出丢分比较多的地方。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例如发现学生进行分式的计算碰到困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找到学困生进步“拐点” 。
分式的基本性质懂?→分式的通分、约分懂?→基本的乘法、除法熟练吗?→是的。
若是这样的话,那只是因式分解没有过关而已。帮助学困生针对这部分加强练习,这样马上就会掌握了。学困生从而认识到自己数学成绩差并不是因为“笨”,而是没有正确地、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智力,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消除“数学盲症”,提高自觉主动性。
四、春光无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被简单归纳为“认知过程”。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这种观点受到了来自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其典型表现是情感教学理论的崛起。情感理论一致认为,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当今教育教学中更突显情感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笔者在接任差班教学的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情感因素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若学生学习上出了错误,教师一味批评、责怪学生,这就会造成师生对立,情感隔阂,学生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只有孩子们真正拨动了心弦,课堂才能产生最壮美的和声。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学中充分注意优化师生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施以真诚、信任、理解的情感态度,特别不放弃学困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实践情感化,首先具有真挚深情的爱生之情,离开了它,情感教学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努力用新型教师人格、素质和形象来塑造自己。教师本身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专业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能潜移默化地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情感、认知、思维三共振。
参考文献
[1] 许向阳.转化差生的困惑.数学教师[J],1995,6,P34-35.
[2]江良友.鼓励——促进差生积极转化的杠杆.数学教师[J],1992,8,P18-20.
[3] 詹丽馨等.创意教学——数学篇. 北京:九州出版社[M],2001,8.
[4] 孟万金,官群.学生学习问题与教育方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09,9.
[5] 林群.数学课情感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中国中学数学教师优秀论文集,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M],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