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设施薄弱。
该地地处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特殊的地貌给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广大的农村居住地狭小分散,有的偏远山村从村头开摩托车到村尾超过一个小时,以致截至去年尚未能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天气不好的时候电话信号也极不稳定。对于这部分农村的家长想要实现网络家校共同德育难度非常大。
(2)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落后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严重的是思想的落后。因为长期处于经济发展的末端,生活相对封闭,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少,越是这样对新事物产生的是畏惧与抵制。能够到市区上高中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网络都是有所接触,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家长不同,现今高中的家长多数人是六零后或七零后,他们所接受的是最传统的教育,如果日后没有继续学习,那么他的意识储备都只是传统的观念形态,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使他们观念陈旧保守。对于教师推荐的网络家校德育很多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到学校只要学习好就行。
(3)望子成龙,功利心强。
我国高中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长期处于智育高于德育的教育现状,特别是七零后,处于智育竞争的高峰时期,不管是竞争的优胜者还是劣势者,他们都以更严格的要求期盼智育的优势能再次在孩子身上体现。所以对于这些家长,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德育表现而是他们的成绩。如果孩子德智双全是最好的,如果两者选其一,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智育。
(4)疲于奔命,无暇他顾。
虽然这些高中的孩子还处于计划生育时期的孩子,但在该地农村,独生子女是极少见的,多数家庭还是三个孩子左右。孩子多,家庭负担重,很多家长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子女则留在家乡上学。生养分离父母子女见面不多尚且不说,很多家长在外打工也是疲于奔命,压力巨大,偶尔打个电话也是匆匆,更谈不上进行德育了。
二、改进方法
(1)发展经济,打破封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真理。每天为三餐温饱而奔波,焦头烂额还凑不齐孩子的学费的时候,还有哪个家长去考虑德育教育呢?所以一定要把一个地方的经济优先迅速发展起来。该地区山多,以前是交通不便,经济跟不上。现在随着村村通公路政策的执行,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还要进一步发展交通,因为很多地方只有一条小公路能到达。另一个问题是地少。靠山吃山,但很多山民靠山却指望不上山地带来效益。气候条件好的山区靠着好政策种上了经济作物,生活条件渐渐改善,比较偏远的山区情况还是糟糕。有的靠种树赚钱,但周期长,见效太慢,很多人对此失去信心。政府还是要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派专业人员到各地实地考察,引进适宜种植或养殖的品种,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如果村民生活无忧了,自然会花更多时间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
(2)下乡宣传,改变观念。
生活条件好了,紧接着就得改变观念,必须不断学习,接受思想洗礼。然而面对众多农村家长,没办法提供足够条件让他们走出大山接受教育。既然他们无法走出来,就要派人走下去。征集志愿者,编写好宣传资料,先集中各村镇的小领导一起学习,教育好他们中间的优秀者。这样做起底层家长的工作会容易得多,在各村镇领导的配合下开展农村家长认识家校联合德育重要性宣传活动。活动要有针对性和持续性,多举家长身边的鲜活典型事例,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的到家校联合德育对孩子的种种好处,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要改变一个家长肯定比改变一个学生要难得多,宣传志愿者需要更多的耐心。
(3)技术指导,提高水平。
如果说派志愿者下乡宣传属于文化下乡,那么技术下乡也要跟进。联系电信部门选择适合农村家长的易于上手,操作简便的智能手机,到各村镇驻点销售,价格上给予优惠,而且购买还包教会使用。教会每个购买智能机的家长学会家校联系的几种网络方式,教会他们连接网络家庭教育论坛,教他们扫描家长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等,多了解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方便。如此既有思想宣传做铺垫又有实际的技术指导,效果会好一些。
(4)换位思考,合理对接。
最后还要学校,教师去做好基础工作,不管一开始有多少家长参与都应建立起家长群和家长论坛,等待更多的家长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加入群体。家长不比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还负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所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应学会换位思考,抱有更多的宽容,因为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成长得更好,只要有这点共识,学校和家长终将能紧密联系一起。政府应该提供更多支持,让学校,教师开发出更多合理的家校联系方式,密切地把学校——家长——学生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提升学生的品德教育质量。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大计。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更多的教育专家关注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更多的行政人员关注其管辖地区的教育发展,更多的学校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德育而不仅是智育,更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