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科学课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 者:袁玉超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碧溪乡回龙山小学 675703

小学阶段是人生难最重要的时段,这一时期要培养学生的各各种能力,动手能力就是其中之一。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学生分组实验被改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也有好多的实验由于缺乏器材等问题没有去做,这样做学生是无法想象那些没有看到的试验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些探究性实验学生是做起来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使得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实验课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人人在动手,个个在参与,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但若问到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开展这样的实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这些学生对开展实验的目的性还不明白,对实验的兴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因为做实验很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看的层面上,玩得高兴但收获却很少
 我觉得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前教师要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鼓励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领。我们是提倡民主、开放、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因为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虽然它并不是学校课程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但是科学课是一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当前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其关注重点,是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是面对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问题的挑战。现在,作为素质教育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能力培养又被赋予了更新更广泛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的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当前,我国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搞好科学课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课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手把手把手的教学,把每一件作品的要求讲清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力求富于趣味性,寓乐于教,以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课是生动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才能明白其中奥秘的道理。比如《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先让学生找找需要的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各种花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出相同的地方各不同的地方。知道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朝前走了一步,对本单元的学习与日俱增加有条理。观察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其次,尽可能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人人有事可做。在教《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我认真思考,他们四人一组,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采集了许多植物的种子,观察这些种子的形状,正面和背面,比较他们的相同、不同之处。学生一面认真观察,一面仔细的做着记录。那些平日里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学生此刻也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观察,平时不起眼的种子,此刻变得重要起来,想不到小小的种子还有这么多的奥妙,想不到科学课可以这么上,而且这么的兴致盎然,学生乐在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感染。
最后,将动手操作进行到底,那就是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写下观察操作的感受,这些要作为课后作业,并且还要专门派小组长检查。                                                                                                                                            我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诉诸于文字,比如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怎样,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且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行。这样一来,做有所得。那些不认真的同学这下就吃了苦头,因为只要不仔细的观察和动手,肯定不会有所收获的,更不说叫他写感受了。下次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就非常的认真了。
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在实验中去验证,得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三、引领学生愿动手操作
  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激起思考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可以通过谜语导入,然后采取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小灯泡是怎样能发光的,要使小灯发光要有哪些条件?怎样使小灯泡发光等。等问题,告诉学生:我们需要动手操作来解决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兴趣。
  四、使学生大胆动手操作
  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及个性特点。如教学《电路出故障了》,师生谈话: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呢?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解释,学生会说:灯丝断了,线中路不通了等。这些解释实际是一些假设,怎样来证明这一想法是对的呢?用电路检测器,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进行大胆动手操作,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本课的探究活动。
  五、独立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形成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科学课教学中,除课堂要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动手实验,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可布置这样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试试身边的物品哪些是导体,哪能些不是导体,再想想用可以用这些来做什么?
六、让学生善于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是学习自然的有效途径,因此动手操作应该经常化。例如,教学《做个小开关》一课时,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应会做说明小开关的做法,用途。此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哪些是按键开关,哪些是非接触开关。哪些开关放在明处、哪些开关放在暗处。自己试着接一接。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学,教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大胆的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讲演时间,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