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写了一篇《不要轻易说“不”》的作文,这是一道思辨色彩强烈的命题作文。从思辨的角度看:应该是“不要轻易说不”,也不要轻易说“是”,而是问“为什么”。轻易说“不”是思维浅薄的一种反映。大部分学生不会多角度观察问题,不会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思维角度狭隘。这次获得高分的都是一些既有文学味又有思辨性的文章。
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作文中缺乏的不只是材料、文采,更是思想,是对问题的深透、理智、辨证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道文题,同一块材料,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就会“成岭成峰”。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我在平时训练中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在文本阅读中获取质疑思辨的能力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就明确指出:阅读本单元哲学论文要善于质疑思辨。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王安石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第一单元《人是什么》一文中,作者引述了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回答,然后又换个角度,用文学家的眼光来看人生,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多角度对人生是什么做出了回答,通过文本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多角度深入探究问题的思辨魅力。又如第四单元《等待戈多》一文,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的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等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可以说等待戈多的过程所展现出的无聊、烦闷、苦恼正是人生的反映,对戈多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戈多其实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种希望……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展开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也对当今社会善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思辨。
二是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维能力较弱,考虑问题肤浅的学生,写作时往往理不清思路,蜻蜓点水,只在浅层面上重复话题。学生思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写作水平的高低。为此我在平时作文中注意选取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题来训练,如《一步与一生》这一文题,更多的学生都是从这样一些方面去思考:“一步是一生的关键”,“一步决定一生”“一步影响一生”,“正确的一步带来一生的辉煌”。但深思细量之后,进一步未必是“得”退一步未必是“失”,这“进与退”,这“得与失”若能深入展开,其思辨的深度与广度就显豁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天清地朗,这同样是激昂向上的人生风采,又如《优势与成败》也是一个思辨性较强的文题,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话题所蕴含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呢?这就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成功者有哪些优势?失败者是因为没有优势才失败的吗?优势只属于骄子吗?普通人、弱小者就没有自己的优势吗?拥有了优势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通过思辨,同学们很快就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确定了立意。再如《书》这一文题可以从写实的角度扩展为“我爱读书”“一本难忘的书”,“一次买书”……但这是低层次的,这一文题更可以从理性角度扩展为“父亲是一本书”,“人生是一本书”“打开生活的书页”等,这一角度才是高层次的,通过训练,在我所带的学生作文中会时时迸发出睿智的火花,理性的光芒。
在《优与劣》一文中,有一个学生写到“优与劣并不是绝对的,处在优势的的人容易产生满足感,产生惰性,会被自己的优势麻痹而不思进取,这样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而处在劣势的人,一旦认清了局势,就会感到危机的存在,感受到压力,从而激励他去拼搏、去努力,劣势就变成了优势”。正是这位学生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较高的认知水平,使得他的思想独到而深刻,表现了很强的思辨性。
在以《人与路》为题的作文训练中,有一个学生写到“时义不仅仅是供人行走,人们通过路来感受时代的变迁与无奈,在不经意的回首中感叹曾经的岁月与美好”。本文从路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的角度,对现代人的生存之路进行了理性追问,欣赏中有失落,无奈中有理解,我不能不被这段新颖的思想,不同凡响的语言所折服,正是因为他思辨的光芒使得文章锦上添花,更加精彩。
近几年高考写作越来越关注理性思辨,追求理性思辨的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在多维冲突中进行理性的选择与深度思考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多元、开放、理性的眼光与思考,更全面更辩证的看待社会与人生。有了思辨,文章才能展现出它的丰富多彩,从而绽放出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