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融进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又不自知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其精髓在发展中我们继承与发扬下来,影响着中华儿女的子孙后代。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家长和学生忽略了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把重点放在考试成绩上,这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教学不能很好的融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教学融合的现状
目前,出现一股“国学热”的教育热潮,许多小学校竞相开设国学课堂,教授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形式主义较为盛行。小学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上往往只是走走形式,并不注重深层次的教育。在传统文化课程上,教师明显的准备不足,教学方式也很单一,搞搞形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中秋节活动上,学校组织学生诵读《明月几时有》,统一穿着汉服,没有汉服的可向学校订购,有的学生在诵读时根本就在充数,这就是很明显的摆形式。其次,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不够深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对内容的选择不加以甄别,片面的追求效果,导致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表面化严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小学教学中的《三字经》,学生张口就来,“人之初,性本善”,在追问意义,学生根本不知所讲。最后,国学内容在教材中严重失衡。在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所占比例非常大,而其他的文化或者没有体现,或者放在课本的不引人注意的边角,更有的放在课外拓展。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古诗词就有四首,分别是《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而成语故事、名人名言等传统文化都放在课后,不做硬性的学习要求。
二、小学教育教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效果
小学教育教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它是培养一个人自主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小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迈入成长教育的第一步,走稳这一步,会为将来的初高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与发扬出去。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小学教学中获取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小学语文知识中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古诗词鉴赏,有成语故事,有名人名言等等,这都是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表现,学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不仅掌握了语文理论知识,同时也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但语文课本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展现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拓展传统文化素材,使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美德并发扬下去。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
目前开展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两大部分,这些内容囊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小学六个学习阶段。可以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传统美德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分散且又不详尽,没有构成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成体系,更没有很好的理解发扬下去。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上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严重脱离实际,使得传统文化学习不被学生重视。
(3)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中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校的传统文化融合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节日中开展的课外活动。这种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内容,在参与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教学融合的有效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教育不在片面的追求学生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小学教育中,本文根据以上分析提一下几点措施:
(1)传道授业必须以教师高标准为前提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教学水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要有更高的教学素质,小学教师亦该如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的不重视。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道授业解惑。
(2)分清主次,以育人为最终目的
在小学教育中,要以育人为首位,学习屈之其次。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以及生活习惯,并不要求学生硬性的去记住或者背诵,教师在与传统文化融合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靠着死记硬背而传承下来的,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耳濡目染的发扬下去的,教师一定要定位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所占的位置,不要一味的追求教学效果,而是要立足与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其独特的人格。
(3)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我们生活中发展而来,我们传授它也是为了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小学教育学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内容选取,并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当中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学习什么理论知识,都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成为国家全能人才。例如,教师讲解《二十四孝》时,将课程内容讲解完让学生回家为长辈做事情,尽孝道,并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孝行。这才是小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里就像一个大树,所有的知识就是这课树上结满的果实,它涵盖了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小学教育教学里,我们更应该融入好这棵大树,然学生享受其丰收的果实,更为将来的学习充满力量与动力。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传承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血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黄承斌.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 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50-151.
[2]王喜英.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课程有机融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华少年,2015,23:92.
[3]刘利. 和合文化 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 现代教育论丛,2008,09:38-43.
作者简介:王秀珍,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吉林省;出生年月:1964年5月23日;文化程度:大专;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