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活动的。它是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对理性本质内容把握的审美过程,是以美感物态化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精辟理解与评价过程,而欣赏所得的感性体验和认识是理解与评析的原始依据。笔者从“小学语文欣赏方法的引领与点化”这两方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一现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运用各种方法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欣赏方法的引领
1、借助形象的教学手段,欣赏自然美
小学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锦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观潮》,姿态万千的黄山奇石《黄山奇石》,如诗如画的《山雨》。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自然美的欣赏应着重情境的营造,运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把美妙的音乐与生动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辅以儿童化语言的讲解,以直观的视听效果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由此可见,注重情境的创设,情感的熏陶,就能较好的发挥语文课的美育教学功能,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欣赏积极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2、融入丰富的情感体验,欣赏社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堪称学生“生活的教科书”,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社会美也是通过语言文字间接表现的,它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美和人物形象美等方面。
那么如何带领孩子欣赏社会美呢?充分地把社会美展示在孩子的眼前呢?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提及其他与相关的现实生活或作家作品当中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联系切身体会。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开课伊始我向孩子们问道:“孩子们,当你们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向你们祝贺的?”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收到了妈妈给我织的毛衣。”“我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洋娃娃,我每天都抱着她睡觉。”当孩子们说得正有劲时,我突然问他们:“那你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热闹的教室一下子沉默下来,孩子们羞愧地低下了头,看着后悔万分的孩子们,我问他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孩子说:“我想到了刚到广东打工的妈妈,她为了给我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一个人去了外地,此时此刻我很想妈妈,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孩子们在沉默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亲情的可贵,同时更懂得了要回报爱!
3、挖掘教材的文字之美,欣赏艺术美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美璀璨夺目: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那么,怎样学会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呢?本课题组主要从挖掘教材的文字之美来带领孩子欣赏语言的魅力。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雨》片段。
引导孩子从“黄黄的、红红的”等叠词中感受柔和之美;从“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中体会轻柔之美;从“走了炎热,来了凉爽”感受到和谐之美。
二、阅读教学中欣赏方法的点化
1、感悟语言韵律的美妙
作家秦牧曾指出:“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象咚咚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文章的节奏和它的旋律分不开。这旋律,是指作者的感情起伏和升降的调节,也是指作者思绪开合和放收的调谐。一篇文章的旋律,总是以它的鲜明的节奏为基础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读起来有音乐之美,节奏明朗。从来了到声音,语言的旋律随着内容层层推进。同时,作者还用了诗意的语言加以描写,平铺了一种浪漫。最后一句乃开头的点睛也,“飘然而起”将雨的那种悠闲与平静写出来了,“无字的歌谣”将雨的那种韵味展现得一览无余。从远及近则使用了复沓的形式,给我们一种慢慢悠悠的感觉。整段话描写了雨初落时的场景,韵律美的语言给人一种诗意美,悠闲美。
2、揣摩描写力度的变化
一篇好文章还要通过描写的力度的变化来表现。有时如山间小溪,缓缓而行;有时如大江大河,奔流而下;有时如汹涌的海浪,波澜壮阔。在构思时,作者对如何分配自己的笔力是经过一番考虑和斟酌的,什么地方是作品的高潮处,应该使用最强的音、最浓的彩来表现;什么地方是作品的过渡部分、铺垫处,应该用平和的和轻柔的音来唱歌。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自然显示出力度的变化。我们在欣赏时应注意文章在力度上的变化。
如教学课文《观潮》时,我们告诉孩子作者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文章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3、洞察文章句型的长短
小学教材中散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好素材。散文中的语言不同的句型有着不同的抒情表意效果。一般说,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感强。如: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里的“像泼,像倒”运用短句非常形象写出了雨的大,来得凶猛;较长的句子往往重抒情,节奏缓,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子非常的优美,用较长的语句描绘了雨声的韵律和意境。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做“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做“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单纯是“知”的积累,而更应是“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重在整体的把握与领悟,使之成为情理结合的教学过程。阅读教学中欣赏方法的引领与点化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支玉恒.欣赏与评析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10月.
[2]袁会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4月.
[3]刘善循.学习成功术[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5月.
[4]刘善循.快乐学习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2月.
[5]黄煜峰.心理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6]《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