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自己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果记录,其内容包括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幼儿的作品、照片、日记,以及家长和教师及幼儿自我评价等各种反馈信息。一方面,它反映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它更是家长了解幼儿的窗口,可以通过作品和资料来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
一 、设置档案形式,由繁杂变清晰。
1.文本式。幼儿园统一印制了《快乐童年》的收集本,内设档案封面、封底及内页底图,从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出发,按一定的类别(我的小档案、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展示),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幼儿成长档案划为小、中、大时间段,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收集幼儿的信息与作品,形成一本文本档案。
2.电子式。随着电脑的普及、校园网、及班级网页的建立,记录手段(照相、视频)的数字化,我们在班级主页上增添“宝宝主页”版块,尝试进行电子化幼儿成长档案的制作。
二、 丰富记录内容,由单一变多样。
以往的成长档案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记录形式单一,看不到记录的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记录缺乏综合性与使用性,在大多数的记录册中,基本都是教师的文字或是表格记录为主,不能很好的体现“成长档案”的真正价值。因此,为构建更科学的、全面的、便于操作的“幼儿成长档案”探索了多种记录形式和记录内容。
1.幼儿作品记录。幼儿的作品样本是表现幼儿的成就与努力过程的最佳载体,它是一种最具体直观的评价记录方式。幼儿的作品既可以是幼儿的原始作品,如用纸笔方式呈现的绘画作品、各类操作卡、主题活动调查表等;也可以是幼儿对自己作品的口述记录,如:创编诗歌、故事,童言趣语等。这些原始作品具体直观、形象生动,既呈现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也反映了幼儿对自己作品的情感、想法,呈现出幼儿的认知水平。这种记录方式能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认知世界,把握其最近发展区。
2.文字书面记录。包括与幼儿的交流记录及教师的观察记录。交流主要是与一位幼儿或多个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以及日常生活中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通过文字记下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幼儿的个别需求,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幼儿反馈。而观察是实施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观察系统地记录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游戏记录表、班级或园活动内容等,从这些材料中分析发现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文字记录中配上一两张照片以增添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
3.声像资料记录。声像资料是一种生动有效地记录形式。它主要是指照片、录音和录像等。这种记录方式能呈现出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许多丰富有趣的信息,也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家长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一份由自己孩子复述故事、大声朗读与唱歌、独白表述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再辅之以简要的文字记载所拍的日期、内容、场所以及一些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能使家长“身临其境”般地看到或听到幼儿的生动表现与表达。
三、扩充参与对象,由格式变个性。
1.教师协调。一般说来,成长档案内容都会以园本课程中预设的主题活动、班级特色活动等来规划,反映幼儿多次完成的、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主题活动过程的照片和作品,旨在表明幼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本本主义”被计划限制,日常活动中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教师手边经常备有照相机和便笺本,可以随时用照片和简短的文字记录幼儿的表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关注幼儿的“非凡时刻”。同时成长档案是值得幼儿一生珍藏的财富,因而应尽量制作得富有美感和趣味性。如,我们制作了漂亮的封面及统一的文本底稿,幼儿的资料收集时都有相应的底衬,这样在个性中突出整齐统一;在制作构图时,注意照片、图案、文字的搭配协调,文字可用花朵、云彩等边框装饰,在凸显内容的同时让画面显得更童趣、美观。主页式成长档案则更百花齐放,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漂亮主页,在电子档案上增添了幼儿在家中的各方面表现,如生活点滴、旅游社交、即兴创作等等,这些内容与幼儿在园内容相结合,更全面地展示了幼儿的发展过程,网络上丰富的制作模板使家长们轻轻松松地获得了制作的审美成功感。
2.幼儿主打。幼儿“档案”主要是幼儿自己参与提供的各种“文献材料”,首先在班上设计了储存资料的资料袋、资料夹、档案柜,便于幼儿区分保存各种形式作品材料,为了便于幼儿搜集、整理资料,同时提升幼儿相关的能力,并让幼儿自己讨论决定成长档案中留存哪些相关材料,定期与幼儿一起共同整理收集的作品,从中挑选能代表这一时期幼儿能力的作品。并把每个幼儿文件夹中的作品取出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为每个领域的每个学习目标选一件能代表幼儿典型能力的作品,并写下挑选原因。然后请幼儿从自己文件夹中挑出一件“最喜欢的”(或“最特别的”“最想保留的”)作品,请幼儿说明原因并记录下来。
3.家长配合。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长也是孩子重要的教育者,家长收集记录的内容及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就来源于家庭本身的教育实践、彰显着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幼儿“档案”的制作,既不是教师一个人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个人独立进行的,家长通过参与幼儿“档案”的制作和补充,促使家长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关注,也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每学期两次班级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商讨幼儿档案资料的收集,统一需要添加的内容,告知家园的收集内容,对于在园资料家长可随时来拷贝、查看相关活动资料;而主页式依然采用家园合作的形式,教师将收集的照片、视频等资料传至班级主页,家长随时把这些资料下载到孩子的宝宝主页中,体现了资料收集、传递、整理的便捷性与及时性。例如《快乐六一》活动中,小鑫妈妈精心制作了她带孩子庆祝六一天的活动,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孩子当天活动表现、语言交流、美丽愿望一一记录,并把它当作一种交往方式,同其他家长共同分享,享受其中的快乐。
四、提升运用价值,由单向变多元。
成长档案最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幼儿文献资料”。它虽然真实记录下了幼儿发展的整个轨迹,展示幼儿点滴成长过程,但欠缺 “优势展示”和个性特点,利用发挥档案多种运用价值。
1.评价幼儿发展。成长档案为幼儿评价提供了一个良好、可靠的载体。在评价幼儿发展时,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强调评价的个性化,评价内容与标准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设定。二是强调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的原则,我们更多地采用描述的方法,即使有数据,也要对数据依据幼儿的特定情况进行描述,关注评价的具体情境。三是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活动过程,关注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或“作品”。四是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主体多元化,全面体现在项目内容的全面上,因为有“三方”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且档案的资料来自于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更加体现了全面性。
2.满足特殊需求。在幼儿园中,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体弱儿童、肥胖儿童、过敏性体质儿童、有自闭倾向的儿童……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不仅联合保健老师、营养员、班级老师、保育员以及家长等进行系统的矫治,还共同为他们制定了特别的档案,记录整个矫治、干预的过程,方便了查阅和分析,为矫治取得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促进教师发展。经过了两年的档案研究,教师们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撰写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们对孩子的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细微的关注,将幼儿的一举一动收入眼底。
观察孩子已成了教师的工作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师幼互动的行为通过撰写后存入档案之中,教师的撰写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幼儿的每件作都代表着他们的愿望和心声,教师通过反思探究,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状况、兴趣特点、特殊需要等,从而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指导,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4.促进家园共育。成长档案也发挥了家园沟通的功能。一方面,幼儿文本档案资料的丰富性也使沟通有了更多的内容,更有了针对性,家长也乐于沟通。另一方面,电子档案(网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则大大地拓宽了沟通的渠道,增强了沟通的方便性,无论家长在哪里,哪个时间段,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方便地与教师沟通。家长主动沟通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强了,家园合作更显得同心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