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愉悦练习 轻松减负——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

愉悦练习 轻松减负——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

作 者:储昭学 安徽省岳西县实验小学 246600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充满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家庭作业的内容设计,必须蕴含趣味性,而不是局限于枯燥乏味的“数字”计算和程式化的练习,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自主学习的心向,为家庭作业奠定积极的感情基础,使得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可能。
例如:教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设计了“数学诊所”家庭作业题,让学生修改《小粗心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8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小树被风刮倒了,连忙找来一根长4千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跑步来到学校,走进教室,储老师已经在上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2毫米长的铅笔盒,5厘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好笔记。”这样的作业将枯燥的“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修改《小粗心的日记》,表面上是给数学作业“美容”,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这种数学家庭作业富有童趣,情景逼真,学生看到后就有兴趣,就会跃跃欲试,从而达到寓学于乐的目的。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愉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因此,家庭作业更应突出联系的时空开放特征,引导学生实践练习,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数学化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学生探索和挑战“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完”长方体的认识“,我除了设计一些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由学生自己确定。课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虽然这些长方体可能不够规范,但是学生都亲历了过程,动了脑筋,下了功夫,长方体的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学生经历了制作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在后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就容易多了。
三、设计分层次性作业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兴趣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由于不同的学生身体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即使同一个年龄段、同一班级的学生也有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种作业具有封闭性、唯一性,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大的缺陷,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学生产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约数和倍数”后,我这样设计了一道题。老师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大家:181□51□□□□□。空缺处的数字从左往右依次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0以内最大的奇数;既有约数2和4,又是8的倍数;10以内最大的奇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既有约数2和4,又是8的倍数。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利用学习的概念很快得知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8115198918。接着,让学生自己也来设计一道题,并告诉大家。题目的设计的要求是:(1)不能直接出示号码;(2)充分利用本节课已学的概念(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来设计问题,要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3)问题表述要清楚,题目设计要新颖。这类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既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又给学生提供了讨论交流、调查等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教师应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依据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循序设定适切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练习形式,有机渗透开放性与实践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主动寻求提高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质量,着力提升学生练习效度,减轻学生身心负担,发展学生智慧,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瑞芳:《减负:成就美丽教育》,《人民教育》2013.8
[2]王永强:《课外实践作业 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小学教学设计》2007.12
[3]邹常波:《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有效练习的应然选择》,《小学教学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