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作 者:徐 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310000 )

摘   要: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扎实推进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规范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关键词:高职;课程;标准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被重新界定,这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层次,更改变了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调下,作为高职院校,更应当遵循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针对现存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扎实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对教育教学应当达到的指标作出的具体描述,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规范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说明四方面探讨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课程定位
《会计基础》课程,作为面向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是以会计核算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的,并将会计基础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根据银行柜员、出纳收银、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仓库管理、营销、统计等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也为开设《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等后续相关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目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设置以会计循环流程为主线,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仿真教学等形式展开教学。本文选用由孔德兰教授主编的《基础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作为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会计基础》课程周学时为3课时,教学周共计18周,具体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四、课程实施说明
1.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核以闭卷笔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闭卷笔试成绩占50%,实训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闭卷笔试突出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实训围绕编制会计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四个环节进行,平时成绩以作业、课堂提问、出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2.教学条件
(1)常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多媒体设备等设施进行教学。准备会计核算岗位的仿真业务资料。
(2)实训场地及设备:具备仿真化的企业会计岗位核算工作环境,配备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的系列工具,包括各类原始业务单据、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印章、装订工具等等。
3.教学建议
(1)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善于沟通与合作的优秀优秀职业素养和品质。
(3)开发和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实现学生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做铺垫。

参考文献
[1] 孔德兰. 会计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孔德兰. 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以“财务管理实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02) 
[3] 施金影. 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破路径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