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教材的粗线条与高考细考点——如何处理新课改下政治教材粗线条与高考细考点

新教材的粗线条与高考细考点——如何处理新课改下政治教材粗线条与高考细考点

作 者:干大山

(贵州省纳雍县第一中学   553300)

  新教材在全国推行,这次教材改革力度是历次改革所不及的。不仅对教材内容作了较大增减,而且在教育理念上有新的变化。尽管贵州推行新教材时间晚,有外省的经验可供参考。但基于多年传统教育观念和基础教育长期滞后的制约,从旧教材到新教材的过度依然还有不少的路要走。比如在新教材下,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高考怎么考?怎么处理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材粗线条与高考细考点。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老师怎么教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怎么处理新课改下政治教材粗线条与细考点。老师长期使用的是老教材,老教材有不少优点。比如;老教材在对知识点的讲解上深入细致和全面,在章、节和框题结构上逻辑性强,过度自然,有机衔接。从整体上看其系统性强,知识点与点、面与面、节与节、章与章,的联系紧密,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老师也便于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复习备考。再由于老教材不会出现知识漏洞。老教材是密线条和细线条。知识网络结构特征明显。整个内容由点、线、面、体构成一个有机集合。这既可以适用于大切口的考点,即宏观上切入进行解题,也适用于小切口的考点,即从微观上切入进行解题。正是由此,老师在处理新教材时,总是在无形中受到束缚。不知道如何才能处理好教材粗线条与高考细考点的关系。可新教材讲很宏观,体系性和全面性不够,但是实现新教材的地方考试题目,大多考点很细。
  课堂教学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和教材,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实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目标就成了广大高中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现行的高中政治新教材给了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大胆地处理教材。这种自主权,给教师展示个人独特的教学智慧与风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这些固然很好。主张开放式教育,给了师生更大的自主思考空间和角度。希望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该在多大程度上去自主发挥和如何发挥?怎么去保证既适度又能保证适宜高考呢?
        由于高中教育其结果评价的单一性和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殊性,使得任何学校和老师,都不得不认真研究高考。教得为考服务。
        一 ;熟悉新教材,研读新课标,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从而有利于在宏观上把握新教材。在具体模块教学中,了解本模块的内容结构体系,理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遵循教材与改编教材的关系。
  1、教材中需要遵循的地方主要有:教材中阐述的学科基本原理;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教材注重过程性、生成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念;教材构建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
  2、改编教材的基本技巧有:
  (1)改编教材中的情景,创设新的情景。现行教材每一框题都设计了若干真实情景来呈现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和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情景难免会有滞后性。
  (2)重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组。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更为成体系的组合,新教材在哲学部分其知识结构在体系上不够成熟,有不少地方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习惯上来说,有很大的重组空间。
  (3)拓展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不是简单添加知识点,而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对教材知识的自然延伸,让学生在已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实现学生书本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有机统一。
  (4)质疑教材内容。尽管编者力求教材内容表述规范,但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教材后来版本对前面版本部分内容的修改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新版本编者作了修改,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5)大胆合理的增加内容,老教材上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且也是考试的重要来源。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三 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省份, 在研究其考试题目和出题思路中调整自己。
  集合外省的题目走势来验证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情况。这是我们在没有拿到本省高考具体实施方案前的最好参照。贵州是最后采用新课改的省份,在高考命题和相关方面很可能会参考外省的做法。我们可以密切关注外省命题。在很长的时期内贵州都会参照外省的考试思路来摸索自己的考试方案,所以,高中一线老师要以考助教。
  四、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构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构建主体。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
        1、作为教师要科学全面理解新课程关于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的理念,承担起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比如,新教材在每章最后安排了《综合探究》这一内容,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以此为基础并用其基本理论来探讨问题,探究摸索自己感悟。在过程中感悟和加强理解,而非得老师给个明确而一致的结果,结果不是教育的目的。
        2、学生要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
       五、 学生提前预习和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必须做好预习,新课程课本内容不多,几分钟便可做一般性的预习,预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有了对本课的一个轮廓,然后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才知道什么是老师补充的,对此要做好笔记或者在相应的地方作好记录。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该记录什么或者记录在什么地方。新教材需要补充和扩展的地方实在很多,如果不做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学生一方面接受起来很难,另一方面是无法适应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