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将如何发展,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怎样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图书馆,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发展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那么,“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呢?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种“+”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组合,而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该如何顺势而为实现新的发展,本文下面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
(一)互联网+中大数据对图书馆中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读者获得电子图书、电子资料等电子资源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过去的传统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图书馆要想赢得读者的青睐,关键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对图书馆来说,就是要在保证馆藏文献资源优质、丰富的同时,在服务上不断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来吸引不同偏好的读者。而大数据挖掘、分析恰好适应了我们整合读者的借阅方式、行为爱好、社交网络的需求。大数据将促进图书馆的馆藏优化、整合馆藏资源、制定个性化服务和合理的发展策略。利用好大数据,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构建新型知识服务体系,还能进一步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中云计算对图书馆的影响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计算模型,它是在网格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网络计算方式,是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云计算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互联网的运作和服务模式,图书馆也必然会受到这种新技术的强烈冲击,在管理、运行、使用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革。云计算可以以低廉的设备获得极高的运算能力,很大程度上降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服务器故障造成业务中断。同时通过构建"图书馆云",读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数据,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建立城市"云阅读"体系,确立图书馆与互联网虚拟图书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服务体系,使图书馆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去,也利于图书馆摆脱传统信息设施的束缚,提供跨区域的创新服务,为用户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三)互联网+中物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
物联网通俗来说就是物物相联的网络,它以互联网为基础,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任何物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最根本的也是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馆藏借阅、资源查询、证卡服务,这些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建造智慧图书馆,使读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信息融入到图书馆,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图书馆之间、人与资源之间、资源与资源之间、图书馆之间实现互通互联,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通过多种方式随心随意地访问利用图书馆资源。
二、互联网+ 时代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
尽管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互联网+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将更加巨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服务形式更多样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就是图书馆整合多种类型资源,提供多种获取途径,向读者提供多样化、多类型的服务。读者除了可以像传统模式一样借阅实体文献、获取数字资源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在线获取资源。这不仅能给读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灵活的使用方式,同时也使图书馆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 服务推广更具个性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中,除了传统的面向大多数读者的共性服务以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对用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智慧服务。例如,对读者的阅读习惯、爱好等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送其感兴趣的图书,不同信息类别的读者便会接收到更加个性化的书目信息。
(三)服务内容更专业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员参与的是资源的加工处理,而资源的检索及获取环节,都将由读者自助完成,图书馆员不用参与琐碎的文献借还、架位整理,这样大大地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负担。将图书馆员从简单的服务中解放出来,从事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
(四) 服务过程更加高效、便捷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本质在于将传统的服务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减少读者获取服务的操作步骤,提高服务效率。如将读者信息集成在身份证件中,读者办理读者证时不再需要领取额外的卡片,仅需携带自己的身份证件,即可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
三、实现“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基于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引进“互联网+”思维显著提高服务质量的经验,图书馆要实现传统服务与“互联网+ ”的深度融合,进行服务创新,使服务创新的成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专业的馆员队伍
随着互联网移动服务发展,获取信息非常方便,但是,如何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相对困难,因为大量的资源都已经联网,计算机检索相关的信息会全部列出,检索的结果庞大而又复杂,找到读者真正需要的就困难了。而如果有了一支具备一流专业能力、先进技术、态度友好的专业馆员队伍,能准确地对读者问题进行解答,并运用多种检索方法找到读者真正所需文献,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服务与智能服务就同样重要。建设这样一支馆员队伍,在“互联网+”时代下,不仅是馆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服务于读者的重点所在,更是大多数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首先,应将图书馆部分优质馆藏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图书馆应对现有传统馆藏文献资源进行甄别,将其中价值较高的馆藏纸质资源,通过扫描、压缩、光学字符识别、音视频捕捉等技术,转化为数字化、电子化的光盘文献或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超文本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应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网络专题数据库。应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按照不同的专题建立网络专题数据库。在资源库建立起来后,考虑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要经常对资源库进行更新、维护,及时跟踪网上链接站点的变化,增加最新的站点,剔除消失的站点,确保用户随时能查找到最新信息。
再次,应建设适合特殊群体阅读的数字资源。特殊群体往往因为自身身体状况或其他方面的制约,不方便到图书馆阅读,公共图书馆要关注这一群体的阅读需求,通过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殊群体需要的阅读资源。例如,针对老年读者群体、农民群体等,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单位,如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定制服务、个性服务,则可彰显其热心并长于公益服务的优势,从而争取更多的读者。
(三)实现服务的“在线化”
服务的“在线化”是以馆藏资源的有效信息化为基础,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非到馆的服务。如浙江公共图书馆界联合发布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跨界融合,服务入口前置,让用户在生活和社交中随时都能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服务“在线化”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一定是在服务在线化的基础上,用户体验到公共图书馆在线服务后,还会重新回到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怀抱”,辩证地看,实体馆的建设不可荒废。纽约公立公共图书馆馆长马克斯说“在岩洞中与电脑为伴的孤单生活并不适合我们,我们需要走出来与人交流”。但是在这之前,我们确实需要先感受到“岩洞里与电脑为伴的孤单”。
(四)重新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在以“馆藏”为主体的办馆理念向以“读者”为主体进行转变;二是现代读者和用户的全新阅读方式和信息需求的变化;三是图书馆不得不面临图书馆泛在化情况。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已将 “互联网+图书馆”作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本方向和创新突破口。
图书馆一直以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保持着敏感和热情,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将会融合互联网技术,迸发出新的业务甚至新的业态。它的业务流程一定是随着服务模式不断进行变化,图书馆界多年的整齐划一的业务流程也将慢慢的失去“历史地位”,代之而出的是越来越多的“各馆特色”。总而言之,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流程再造中,一定是以读者或者用户为服务核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重新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从而实现全局最优效果。
(五)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
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延伸,它引入了移动数字阅读方式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发送至读者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读者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实现异地借阅。例如,可利用手机上网的功能,检索图书馆馆藏书目信息、阅读在线全文书刊,用手机的短信功能或电子邮件功能,接收图书馆发出的图书借阅逾期通知或咨询图书馆藏情况,以及通过手机公众微信号了解图书馆的资讯等。
(六)提供自助检索服务、自助借阅服务
图书馆尽早引进RFID 无线射频技术和自助检索机、自助借阅机等先进设备,并摆放在图书馆内的明显位置,以方便读者查询、借阅。读者走进图书馆,只需要在检索机上输入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信息,就能立即显示出该书的馆藏地点、书架号、借阅状态等。通过自助检索,可以广、快、精、准地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节省读者查找文献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七)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图书馆不断探索大数据应用的路上,笔者认为,图书馆应该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储存。图书馆的数据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网络数据和馆区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主要是各个内部业务环节和管理环节产生的数据;网络数据主要来自在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网站、微博、App等;馆区数据来自馆区、24小时借阅、自动借还机的借阅、读者分布、监控等。对于数据的采集,业务和管理数据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要做好各种汇总和保存,网络数据做好日志保存、API数据获取等,馆区数据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RFID技术进行直接采集等。这些数据经过一定的分析整理,通过数据库产品进行储存。这些数据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会逐渐呈现出其价值。目前我国很多图书馆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到馆读者人数、分布、借阅情况进行实时检测。未来图书馆通过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得到馆藏文献的借阅趋势,然后对其进行文献推荐,并进行合理的采购、馆藏位置的调整。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不仅要与互联网做加法,加快向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还要发扬互联网精神,借鉴互联网思维,同时实施"互联网+"和"图书馆+"战略,让阅读无所不在,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之一,让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晓广.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j].信息通讯, 2015 (10).
[2]张幸格.论"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 ).
[3] 庄琦玲."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02).
[4]郝春柳,杨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