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作 者:宋平 (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黑龙江 黑河 160000)

摘   要: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适应现在医防结合发展趋势和当前突发性疫情疾病频发的时代背景,就必须立足我国公共卫生培训现状,从培养的目标、培养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等层面入手进行改革,创建有利于从业者应用能力发展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 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当前生命科学和健康医疗事业发展,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近些年诸多突发性疫情的频繁爆发让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弊端逐渐显露。其中2003年爆发的“非典”更进一步让我国社会逐渐开始对当前公共卫生培养体系进行反思卫生专业性人才匮乏的原因,并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人员在突发疫情处理时的预防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
一、我国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培养目标尚不明确。当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培养上没有认识到现代公共卫生医学已经由临床医学逐渐向心理学和社会医学方向逐渐转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局限在专业性传染疾病治疗培养方面,没有将传染疾病疫情控制、保健预防、卫生管理和监督、应急处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导致现有培养体系下的从业者能力单一,缺乏复合型专业知识。
其次,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然遵循前苏联生物医学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重视疾病的临床医学理论课程,轻视或忽视预防知识、公共卫生学等课程,这已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在的人才培养重视理论性专科临床疾病治疗,轻视全科性应用人才的发展。最后,教学方法单一、教材陈旧。目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仍然大都采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或实训教学思维,让从业者难以真正熟悉、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无法获得第一手的公共卫生经验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实践。同时,应用性公共卫生培养教材大都以病理学、医药学内容为主,没有根据现有公共卫生发展要求和疾病疫情情况及时更新,理论大于应用。
总之,医防结合视阈下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对我国来说仍然是个比较新的课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和弊端,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让相关从业者难以适应突发性公共卫生疾病疫情频发的时代需求,让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所以我国必须根据现代医防结合的先进理念对公共卫生应用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明确培养体系应用性目标
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也由单纯临床医学向临床医学和疾病预防学及心理学的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该专业的培养应该转变以往培养公共卫生防疫人员或专业医生的目标,把疾病控制、保健预防、卫生管理监督、应急能力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医学院校和相关机构应该转变思想,对培养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重新设计,并结合我国当前公共卫生应急人才需求,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不仅熟悉医学理论技能,又精通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将多元技能综合运用的应用型卫生专业人才。
(二)设计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立足医防结合基础,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相关人员进行应用能力、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课程教育,才能真正提高现有专业人员能力不足的现状。
首先,确定核心课程。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不能单纯以临床医学或预防医学为核心课程,而要对两者加以结合,形成更加系统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核心课程,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扎实、广泛和交叉性知识,其核心课程应包括:公共卫生专业统计学课程、毒理学课程、流行疾病课程、职业卫生课程、卫生与环境课程、放射学课程、检疫检验课程、保健学课程、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等应用性课程,并且核心课程应在总体培养体系中占较大比例,以疾病控制和预防知识为相关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对突发性疫情或疾病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处理能力等。其次,改善课程分配比例。实用型人才在医防结合视阈下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检疫防疫机构提供能够应对、监测、预防卫生事件及卫生水平的专业型人次,所以现有培养机构应在自身医学培养基础上,让学生在掌握核心课程同时掌握管理、法律、心理学、关系学等卫生相关课程,这就要求公共卫生培养体系在核心课程和素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秉承能力为主,理论为辅,医防共建的原则实现多课程比例的合理配置。
(三)更新应用型培养教材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教材大都是对卫生管理、临床医学教材的直接照搬,在实际培养中没有将医防结合的理念纳入其中,所以我国应该在现有医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突发性疾病疫情发展情况和卫生事业需求,由公共卫生应用型从业者牵头挖掘我国应对重大疾病疫情实际经营和材料,将医疗和预防案例结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一方面,培养教材要符合医疗结合的现代理念,重视临床医学、预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技能属性。另一方面,培养教材要体系应用性,能将医防观念、学生认知特点、课程设计,与我国实际医防案例、突发事件处理密切结合,并根据我国卫生环境及医疗发展予以及时更新,为公共卫生人才应用能力更新提供素材和基础。
(四)创建实践培养环境
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技能的实践能力或知识应用能力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实践环节锻炼,这就需要相关院校在创建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努力寻觅校外实训条件,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仿真训练条件。一方面,在立足自身临床医学实验室、实训基地基础,挖掘预防实训潜力。例如可以医防结合视阈下,成立“放射型实验基地”、“病原检测实验室”、“理化辐射实验室”、“健康评价实验室”等各种形似的特色实训条件,让学生根据特定的实用需求在实验室加强自身应用能力。一方面,在阶段性培养目标基础上,甄选校外实训基地。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要甄选疫情疾病相关防控机构、卫生管理监督等相关机构作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基地,并有计划、由组织的安排学生参与到阶段性的培养中。例如可以在校外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公共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等培训,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乐. 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38-39.
[2] 肖海燕.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02):98-101.
[3] 毛宗福. 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06):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