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金沙县第二中学 551800)
[摘要] 当前课程改革逐渐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比较开放的特点,导致相当多的音乐教师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其实音乐教学也应注重通过有效教学从而实现其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结合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就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活用教材
音乐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但当你问其原因,很多时候学生会告诉你不是因为喜欢教材的内容而喜欢音乐课,相反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音乐,所以喜欢上音乐课。如果你再问,你们的音乐课是什么样的?在音乐课堂上你收获了什么?很多学生会说,“很多时候我想听,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听,听什么?”说到这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听了我也有很多无奈!因为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说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毕竟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知识非常的薄弱,甚至由于升学的压力,有些学生已经好几年没有上音乐课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密切相关。面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设计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普遍运用于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视觉上的享受,使他们更直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但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想办法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而不是让它独占课堂。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有的老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课件制作非常华丽。在课堂欣赏的过程中,大量精美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以至于在“看”的过程中忽略了“听赏”,把音乐课变成了美术课甚至电影课;还有的老师在备课时,视频、音乐等各种资料都从网络上下载,课堂上音乐教师不再弹琴、范唱、教唱歌曲,直接播放MP3,让学生自己去听着学就行了。这样的音乐课堂绝对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不是我们想要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反对使用多媒体技术,但必须明确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即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有助于诠释音乐。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时,不仅要体现新颖,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才能知道他们喜欢听什么、想要学什么。比如现在的孩子们喜爱周杰伦,我就让他们搜集周杰伦的音乐,了解他的成功历程、音乐风格,从而知道了他的音乐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磨难的。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以周杰伦的成长历程作为一堂课的导入,讨论要想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也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增强审美能力,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合理的设计会浪费课堂的时间,喧宾夺主,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反而不能更有效地学习;同时,老师应更好地把握新的教学理念。《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只有将“双基”内容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把他们培养成终生喜爱音乐和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的爱好者。
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老师积极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备课时要设计好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去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达到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领会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在组织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度”,不要走极端。如: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形式应该多样化,活动越多越好,舞蹈、游戏、甚至卡拉ok比赛,花样繁多,看似学生都很活跃,课堂气氛很好,实际上一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但是没有真正掌握多少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就偏离了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主旨;还有的老师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大部分时间是他一个人在慷慨激昂地讲解,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的时间几乎没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当课后我们去问学生对课堂的感觉如何或者问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时,学生们会说什么呢?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自己亲身去体验教学中的环节,真正“动”起来,教师则在课堂中担任协调、组织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来达到这一点。
四、借鉴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比如在花城版《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说唱音乐中的曲艺篇,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曲艺作品,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不止是学生,连我本人对曲艺也不是很熟悉,那如何让没有什么音高概念的学生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呢?光靠讲学生是很难体会和感受的,后来经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作品《丑末寅初》的旋律起伏与作品歌词的声调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好办了,我先用“你去哪里?”作例子,让学生用夸张而清楚的发音,把这句话读出来,然后再借助旋律线的形式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起伏画出来,接下来再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即把刚才的句子,依据声调的起伏变化,把它“唱”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就来劲了,经过几次举例练习,我用PPT把《丑末寅初》作品中的歌词投影出来,再让学生按照刚才的规律,把它唱出来,然后我来唱旋律,让同学来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经过对比演唱和旋律线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旋律音的起伏是随着歌词声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把作品的前四句尝试唱出来。这样借助学生对语言声调的掌握,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作品的前四句。
四、课堂教学后,发现问题应及时总结和反思。
要想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师本身要积累丰富的经验,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即所谓的“教无定法”。课前设疑、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是音乐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笔者曾在教授《中国民歌欣赏》一课时,发现如果先把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定义用表格罗列出来讲解,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趣。但如果采取让学生先欣赏曲目片断,再分小组自己总结概念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很积极踊跃。这样,老师在进行归纳总结时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因而知识就掌握得更牢固。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要及时总结、反思,并积极找出解决办法,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总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情,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音乐课尤其如此,在比较开放的课堂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实践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