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保证时间;明确目标;范读引路;方式灵活
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那怎样才能做好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时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调控达程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朗读时要明确目标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所以,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基本要求:1、读得准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破读,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三、朗读时教师要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的时候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四、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各有各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评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文本”,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学文摘》、《中国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