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261500)
[摘要]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民主、和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掌控”是指主持、掌握、控制,不使之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学生有着自己的自主权,教师只不过在整体上、全局上对课堂进行引导。本文从掌控课堂秩序、掌控课堂氛围、掌控课堂参与、掌控课堂效率四个方面对如何有效掌控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让课堂更精彩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充满活力;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准备。如何让高中信息技术课更精彩?下面我就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二、任务驱动玩出激情
“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上接第173页)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在《开心一刻》自选图形的课程中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软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底下还有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了吗?“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感情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但单纯地讲授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语言,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事倍功半。据一些学生反映,计算机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单纯学习计算机语言更有助于提高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科学技术越发达,越有利于计算机的普及,越有利于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手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例]视频的加工──穿越时空
[师]:欣赏成龙、邓丽君的MTV《我只在乎你》,MTV制作于2002年。
[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邓丽君于1995年逝世,MTV中出现成龙和邓丽君的画面不属于一个时代。
[师]:为了纪念这位歌后邓丽君,制作人黄名伟以特别的视频编辑技术,让邓丽君的好友成龙能和怀念的故人共同合唱《我只在乎你》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弥补成龙无法在邓丽君生前与她合唱的遗憾。我们也可以利用视频编辑技术感受一下时空穿越──制作本校的视频短片,以学校的过去和现在来展示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
五、动手多练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自学是为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打造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俗话说“熟能生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现代实用性科学,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对课本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动手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记忆增进灵活性,才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中心环节。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一种智能性较强的机器,它有智能存贮的功能,它会记住并存贮已操作过的步骤,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正是由于其智能性,致使操作起来常常与课本的理论操作指导有偏差,这种现象不足为奇。动手实践使我们发现了问题,动手实践使我们解决了问题,动手实践使我们总结出规律。只有动手实践才能使我们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弄懂,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总是鼓励学学生要敢于动手,勤动手,实践,实验,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基本技能。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要靠我们自己去不断探索、总结、交流。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它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