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智障儿童的颜色训练研究,探讨如何使传统的颜色训练活动转化为满足智障儿童的发展需要并成为智障儿童的主动活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整合发展。
关键词:智障儿童;颜色训练;实践研究
一、 引言
智障儿童的自身缺陷导致其感知能力、概念形成、抽象思维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异于常人,以致其在颜色认知上有着不同于同龄普通儿童的特点。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由于抽象能力发展落后,颜色命名能力比普通儿童晚4年左右,命名正确率很低,但正确命名颜色的顺序和发展趋势与普通儿童是一致的。虽然他们能识别和命名部分颜色,但正确率远低于普通儿童,颜色分类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说明智障儿童的颜色认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颜色感知水平的发展落后或缺陷,会严重影响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要求智障儿童正确认识一些基本的颜色是提高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 研究对象
××培智学校一年级1班全体学生为实验班,同校一年级2班为全体学生为对照班,根据××医院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表明,该年级每个学生为智力缺陷。根据《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评估来看,学生们能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喜欢画画,认识一些常见的颜色,不能准确地说出大多数物品的颜色,不理解混合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活动时间较短,学习习惯差。
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测查量表》评估表明,学生家长们注重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能力训练,但训练目标盲目,往往是想到什么训练什么,训练没有系统性,教育结构松散。对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常是灌输式的学习,缺乏正确引导,孩子虽然喜欢画画,但对认知学习没有兴趣。家长们特别宠爱孩子,教育目标不能坚持,经常是半途而废。
三、 确定方案目标
(一) 前期评估内容
为反思颜色训练效果,故进行训练前评估,以便在阶段训练后进行对照。评估内容包括:
1. 认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2. 认识白、黑、灰等颜色
3. 区分同一颜色的不同鲜明程度(饱和度),进一步认识混合色
4. 说出物品的颜色
(二) 前期评估要求
依据以上的评估内容提供相应的颜色训练材料,每一小项目进行五次操作共进行三次评估(每项数值取学生平均分),以确保该评估能反映出全体学生真实的平均水平,结果如下(图1):
图1 测评结果图
从评估的结果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目标1的技能,目标2基本掌握,这表明学生对基本的颜色有经验积累。但在评估中不能很快完成,原因是他们易受外界的干扰,思想不能集中,要教师反复提醒才能集中注意力,目标3、4完全不能完成,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认知经验。
(三) 长期目标
认识基本颜色,能区分辨别不同的颜色,并且说出物品的颜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 短期目标
1. 认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2. 认识白、黑、灰等颜色
3. 区分同一颜色的不同鲜明程度(饱和度),进一步认识混合色
4. 说出物品的颜色
三、 方案的实施
(一) 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有目的地观察颜色和进行训练活动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把最近刚学过的颜色都叫成他们喜欢的红色。为避免这种情况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训练观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和物理属性感兴趣。
(二) 训练时指令要明确,必要时提供支持
智障儿童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完成一些要求抽象的概况能力的任务时会有困难。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尽量提高简短明确的讲解和指令要求,以帮助他们理解。学生们容易将颜色与所用的教具“混”在一起。前期评估表明学生们认识白色(不熟练),让学生们从白色积木、红色缎带、白色毛巾、白色盒子中跳出“白色的”东西时,他们只会挑出白色的积木。因此,在必要时应提供指导和支持,如让智障学生指认各种颜色,回答“这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以后,再完成“挑出白色的东西”的训练任务。
(三) 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水平,由易到难,小步骤渐进地进行颜色训练
尽管颜色训练的内容对于普通儿童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智障儿童来说,需要反复进行训练才能掌握。以学生学习混合色(粉红色)为例,一次只学习一种混合色(饱和度相同的粉红色),让学生从不同物品中抽出“粉红色”;待粉红色学会并巩固以后,再学大红色;待完全巩固以后,再把粉红色、大红色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认,两种颜色全会了,再学褐色。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掌握十分牢固后,才能将已经学会的颜色放在一起让智障儿童辨认,否则会导致智障儿童颜色认知的混淆。
(四) 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机会,让智障儿童重复练习中不断巩固认知
对学生而言,从具体事物抽取其物理属性加以认识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会认出某一种实物的名称,但是很难做到认识某一物物理属性。需要提供多次操作机会和不断重复练习,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如让学生认识绘画用的颜色,如紫色水彩笔,橙色水彩笔等。用反复指认法教会单一颜色以后,还应要求他们在一些画有葡萄、橘子、上衣、积木、小圆环等的图画纸上涂颜色,如将葡萄涂紫色,小圆环涂紫色,积木也涂紫色。过一天再要求他们把橘子涂橙色,上衣涂橙色,小圆环也涂橙色。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紫色和橙色,并知道颜色与具体物体是可以分开的。
(五)对照班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
四、 效果
(一) 增加了智障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根据该年级学生认知发展设计的颜色训练,更注重游戏化,强调儿童在愉快、自由的游戏中学习。注重在操作中学,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减轻颜色训练的负面情绪;在“学中玩”提高智障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让智障儿童在玩中获得发展。
(二) 提高了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从图 2可以看出,通过实验班(1班)学生实施颜色训练教育目标后,现在他们基本上能正确辨认混合色,能说出大多数物品的颜色,虽然有时也会有差错,总的来说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图3看到,实验班使用颜色训练后和对照班使用传统训练方法后的结果对比,恰当的颜色训练对提高智障儿童认知能力有较大的效果。
图2 方案实施前后该年级学生颜色认知能力的结果比较
图3 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颜色认知能力的结果比较
(三)智障儿童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通过该研究提高了智障学生认知的经验,逐步减少了儿童刻板的训练方法,使智障学生在形成颜色概念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了发展,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结论与反思
(一) 结论
实践证明,在智障儿童颜色训练中,能让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获得知识,减少了学习障碍,对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认知等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还能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在了解智障儿童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地把握训练目标,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使智障儿童的颜色训练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反思
家长来校参与训练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家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智障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该研究中, 家长过分溺爱、迁就、宠爱会阻碍智障儿童的发展,导致坏习惯的滋长。家长要与教师共同设计颜色训练训练活动计划,教师要帮助家长选择训练方法,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可以在智障儿童认知学习中起到催化剂作用。最后要坚定教育训练的信心,相信恰当训练可以促使每个孩子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仲贤,武连江.弱智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05):534-536.
[2]高晓彩,张富昌.轻度弱智及边缘型儿童对颜色、形状的认知能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5):449-452.
[3]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余志梅(1977)女,广东台山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