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主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分析

“主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分析

作 者:蔡华敏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东校区 231300)

摘   要:“主问题”是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相对于课堂上随意地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从语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角度提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教学问题。这是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最关键问题。本文在对“主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具体应用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主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主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现实的无语呼唤简约课堂
语文新课程提出对话教学的理念,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问题。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乱”甚至“满堂练”,吵吵嚷嚷、纷纷扰扰,你问我答好不热闹。但仅仅浮于表层的问,热闹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思维的惰性,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甚至有时连我们最重要的文本都被晾在了一边。阅读教学的低效现象时有存在。
举例来说,有一次期末考试考《有游褒禅山记》。考试结束后,学生质问老师:这一课,您没上,我怎么考?但老师答复,我可上了整整3个课时,每一段都仔细讲过。你看,教师的勤勉敬业、费时费心,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清风一缕、云烟一片,未曾过耳、过心,了无痕迹。这究竟是谁的无语和悲哀?值得我们深思。其实,此篇文章的教学,只需要以“往往有得”为主问题,追问“因什么而得”与“究竟得到了什么”,以语言为抓手,反复敲打、锤炼,学生不可能没有印象。
(二)语文人的责任要求高效课堂
 洪两禹平先生多年前高呼“误尽苍生是语文”。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应该深思,自己到底能给学生带去些什么
我来自于六安市第一中学。我非常喜欢我们的校训“人之儿女,己之儿女”。每个孩子,在教室中仅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他的家或家族来说,却寄托着100%甚至几百的期望。同时,我也是一个母亲,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最期望老师能给他什么?
我们不是曹勇军、窦桂梅或李镇西。他们是大人物,可以为孩子们做大事情。大人物,有大事情。我们是平凡小辈,但小人物亦当有小人物的担当。
这些年我一直做班主任,第四届了。三年如一日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五有佳作赏析,每学期共几次名著导读等等。再比如,春暖花开时去桃园赏花、写花;白雪皑皑日带领全班堆雪人、打雪仗等。作为语文老师,我努力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进文字、文学乃至生命的美丽世界。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莫辞烛花冷,微芒照路明。
正因为语文世界多姿多彩,不仅教学文本,还要开展各项活动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课堂,追求高效、简约。
(三)“主问题”本身的价值
很多阅读文本确实篇幅长、信息量大、有很多教学价值。但我们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兜售给学生。否则,课堂就会流之于拖沓冗长,繁杂无序。此时,精选“这一篇”独有的“核心教学价值”,选择精、少、实的话题,或抓住主问题,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过程。
此外,我们在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和文本的特点,提炼、设计出主话题,便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与对话,形成以品读研讨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
二、“主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巧借文题设计主问题
题目是课文的灵魂,往往潜藏着文本的精髓。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类迷人的“眼睛”设置主问题。
比如《故都的秋》中随处可见北国的秋、北国之秋、北国的清秋等短语。你认为《故都的秋》与《北国的秋》相比,哪个更合适?引导学生,从本篇的取材范围、描写对象、情感线索、结构布局、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主题思想、标题的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严谨地分析、综合阐述,深入文本。
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围绕着题目中的套子咱就可以设置:文章到底写了哪些种类的套子?最主要的一个套的是什么?
抓住此类提纲挈领式的主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咬文嚼字设计主话题
 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从语言出发。但立足语言并不等于抓几个词语、句子让学生体会一番就万事大吉了。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语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最有价值的词语、句子,使学生能直接切入到作品深处,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比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抓住梁任公的“热心肠”设计问题,他明明是“饮冰室主人”,为什么会热心肠?热心肠表现在哪?为什么要写他的热心肠?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梁任公先生是感时忧愤,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而梁实秋也是在拣梁先生的酒杯浇自己心中郁结难舒的苦痛。命运相似,心心相惜,他们这是在进行灵魂的对话和沟通。
又如《赤壁赋》文章美点甚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以“风”、“月”的诗句为主问题拎起全篇,引导学生主动搜寻,含英咀华,细心领悟获取真谛,积累感悟。最后对“风”“月”艺术的妙处进行简要归结。由此,教学气脉中贯、水到渠成,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对比阅读设计主问题
 以杜甫的《登高》教学为例。上课时,我引导同学们比较《望岳》和《登高》两首诗。同样都是登高望远,但是前者是他24岁时所作,是站在人生的原点对悠远人生的眺望,简直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而后者是他56岁时站在生命终点对落拓人生的回望,充满了颠沛流离的暮色情怀。两相对比,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能了悟杜甫寄寓诗中的深沉的人生况味和生命的大悲凉。
 再比如上《辛弃疾词两首》,把两首词连在一起,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词作到底能发现怎样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35岁 ,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于66岁。任凭几十年的岁月游走,可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辛弃疾的大志雄心和报国信念从未改变过。这样,我就可以带领我的学生们从一首词走进一个人,走进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此外,关于主问题,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结构、艺术手法、作家流派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多数教师对主问题的设计比较认真,而对辅助问题的设计可能有点随意,而这种随意常常会大大增加课堂问题的数量。所以,我们要控制提问的数量,要综合运用各种提问的方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中的信息给予充分重视,并能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积极有效的调整提问的方式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
总结
目前,很多教师都明白“主问题”的重要性,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怎么能“众里寻他千百度”,功夫怕要在天长日久的阅读与实践的积累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许路漫漫……但其中,趣味甚深,滋味甚足,情味甚美,值得我们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 彭帅.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三种类型[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05)
[2] 唐惠忠.试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J]. 当代教育科学. 2012(14)
[3] 杨学娟.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多元化设计[J]. 华夏教师. 2012(07)
[4] 叶映峰.主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作用[J]. 语文教学通讯. 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