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舍伍德·安德森作品的自然主义解读

舍伍德·安德森作品的自然主义解读

作 者:周 丹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对后来的美国作家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特点就是文体清新质朴,语言流畅自然,作品的自然气息较为浓厚。他对象征、潜意识等心理方面的描写驾轻就熟,本文主要对作者朴实干练的作品风格和自然主义主体及艺术手法进行描述和评论。
关键字:舍伍德·安德森;文学作品;自然主义;情感倾向

一、引言
1876年,舍伍德·安德森生于俄亥俄州南部,由于家中孩子众多且家境较为贫寒,因此中学就辍学回家。舍伍德·安德森擅长撰写长篇与短篇小说,代表有《小城畸人》、《林中之死》、《鸡蛋的胜利》等。他的作品影响了现代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一代美国人的思想,甚至被评为“一代美国作家的父亲,后继者将发扬的创作传统”。舍伍德·安德森无疑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以敏感而又深刻的描写激发了人们心底的感悟,从自身的审美出发叙述了不同的关注焦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悲剧人物。
二、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建立在达尔文物主决定论以及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基础上,主要理论基础有:①达尔文物主决定论、②马克思经济决定论。自然主义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创作的态度应该是基于超脱而又客观的科学性角度进行文章的描写与叙述。就其艺术角度而言,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不用太华丽的艺术技巧进行语言方面修饰,通过简单的言语进行描写。通常情况下,自然主义作家认为真实仅有一部分在人视线的范围以外,但人们往往对这种真实无能为力,难以获取这一部分的内容。而工业化进程对于美国的社会构架以及价值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带来了农业社会的解体以及贫富差距的增大,社会出现阶级和分层。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进一步促进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就描写了“物竞天择”的观点,但自然主义作家多数以理论的消极方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解释和描绘,从社会底层人民的角度描写受害者形象。因此,大多数自然主义的小说都蒙上了一层较为悲观的色彩,小说主人公往往对命运表现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安静地等待命运的安排。在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对人物的遭遇和无奈十分同情,但是不清楚怎么能够教会人物通过对抗现实的方式来自我救赎,只能通过自然的手段使人物获得解脱,释放作者压抑的感情,让人物摆脱沉重的生活。作品的自然色彩存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通过平淡自然的表达给予了作品不一样的魅力。
三、自然主义艺术手法在安德森作品中的运用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大多数都围绕着某一自然类元素进行描写,展现人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特点,他擅长运用特别的叙述技巧传达着孤独、绝望、迷惘等情绪,渲染人们心底的气氛。
在《林中之死》中,作家运用白雪、树林等自然元素烘托出老妇人去世之前的神秘凄凉气氛,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绝望,让人们在内心深处很自然地生出对老妇人悲惨命运的同情。而老妇人的一生几乎没有多少快乐可言,年轻时在农场上受到主人的欺凌,婚后又要忍受丈夫的蛮横无理不负责任,直到死的那一刻都在为了喂饱家里的人和动物而奔忙。这刺骨冰冷的世界没有给她留下一点儿温暖,她的人生整个就是一个悲剧,最后也只能以死来达到解脱。老妇人对于命运的不公从来没有表示过反抗,作家对她是极为同情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帮助她逃离可悲的命运。在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诸多命运悲惨的人物。《母亲》中和丈夫互相憎恨,和儿子无法沟通的伊丽莎白;《虔诚》中被丈夫刻薄对待,生完孩子后劳累而死的凯瑟琳·本特利;《裸奔》中被男朋友抛弃,却一直都在无声等待的爱丽丝·欣德曼,这些人物都有着各自不同悲惨的命运。另外,作家在《小城畸人》中也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
象征是自然主义作家最常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为了得到主体暗示、气氛渲染的作用。《变成女人的男人》中,安德森描绘炼焦炉时,说“炼焦炉上的小门”像是“某个吃人的巨人的牙齿” [1],将炼焦炉的象征对象就是吃人的现代工业。 “白色的马骨头是赤裸裸的死亡象征———象征着赫尔曼对女人的单纯天真的想像的死亡, 他的那种赛马场上要比外面世界更胜一筹的看法的死亡。”[2] 《牛奶瓶》中反复出现的酸牛奶象征着城市的生活已经变酸了,而住在城市里的人也变质了。《小城畸人》中手用来象征人们内心的渴求,尤其象征压抑的性渴望。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还会使用大量的笔墨强调瞬间的心理体会对人物行为造成的影响。《小城畸人》的主人公乔治在经历了母亲去世的瞬间后才开始走向成熟。《变成女人的男人》中赫尔曼的摔倒使他得到一种震撼性的顿悟,一种彻底的释放。他对自己和自己的模糊性倾向, 以及社会的邪恶和暴力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获得新生。[3] 《芝加哥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汤姆本来要杀了自己的父亲以泄心中的不满和失落,然而当他看到父亲肮脏的脚板时,有改变了主义,放弃了杀人的念头。正式这一刻的顿悟净化了汤姆的心灵,使他懂得了要珍惜生命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舍伍德· 安德森. 马与人[M]. 方智敏译. 香港: 香港新闻出版社, 2010.
[2]P A Abraham. Sherwood Anderson and the American short story [M]. New Delhi:Creative,1994.
[3] 方智敏. 困惑与幻灭孤独与畸变——评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集《马与人》[J]. 莆田学院学报,2011(4):49-54.
作者介绍:周丹,1981年7月,女,汉族,辽宁省辽中县,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