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大化县第三小学 530800)
[摘要] 上课时老师热情饱满,可学生在听课时总感觉提不起精神来,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低,所收获的知识也不是很多,长期以来,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厌恶语文,那将是最可怕的结果。针对我在教学中发现的这一问题,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习情境;学习氛围;体验情境;探究式学习;资源共享
语文教育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舞台变得更生动,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让学生感受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基础,在情境中学语文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教者应根据每篇课文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特征及教学设备的条件创设情境或以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或用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再现情境或以富有激情的语言描绘情境……方法灵活多样。它将为学生学习铺垫引趣,以显示形象、渲染气氛、增强语言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时,我是这样设境的:“坦桑尼亚有个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可以登上缆车尽情欣赏各种动物,顽皮的基马猴围着车子前奔后跑,纠缠不休,河马的吼声真是吓人……你想领略一下天然动物园的无穷乐趣吗?请随我一起游览吧!”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将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会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潜心阅读、用心思考。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言、敢为
让学生自由表述、畅所欲言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共同成长却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语文新课标非常注重和提倡动感氛围,这真实地反映了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走向师生互动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中,教师难以估测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第一反应也难以准确地预料,因此,课堂上必须营造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课堂教学轻松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须与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思想,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求得新的更大的发现,从而达到“共知、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成长。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以乐为先,以和为贵”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弘扬学生个性。所以,教师必须让灿烂的笑容成为高效课堂上空的一缕缕阳光,用幽默机智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教师必须多以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语言、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营造一种自由、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己排难的信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追求……让孩子们尽享高效课堂之乐,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平等和谐的对话,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言、敢为。
三、创设体验情境,激发真切感受
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行为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状态和情绪体验中投入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更有实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前朗诵了《爱的奉献》这首诗。教师声情并茂,学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这时,教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的掌声,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掌声,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自由表达),接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掌声》这篇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把掌声送给了谁?”课文最后,教师又在音乐声中用媒体展示了几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想把掌声送给谁,这掌声表达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和学生高度融合,师生心心相印,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升华了文章的情感,更尊重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平等对话、自由交往、全位互动的语文教学氛围。课堂上师生间灵性跳动、生命鲜活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所学有效潜入每一个孩子心灵,并贯穿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语文课堂便成为充满磁力的文本场和精神乐园,充满智慧、充盈活力,如同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优美的风景。语文教学要呵护童性,关注孩子的生命发展,让课堂回归自然。
四、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
学习的愉悦来自自己主动探究,一切被动的学习是难以获得快乐的。生活中不乏因喜欢所学内容以致痴迷的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学生的潜能。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的感知、感悟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点拨,随机引导。
要提倡激励性教学机制。教学评点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不要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思维,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的解读。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读后有的认为白求恩是个十分镇定、临危不惧的人,有的认为他是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事业的人,有的认为他是医术十分高明的人等,而且都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对此教师应充分肯定,给予鼓励。
五、知识延伸到生活,达到了资源共享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学习《春天的手》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柳树长小嫩芽了”;“我看见小草也出来了”;“还有桃花,玉兰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我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的变化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我们重又走出教室:“校园里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在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
总之,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教师就必须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用自己饱满情感性和幽默性的语言去唤醒孩子放纵的心。只有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学生才是快乐而积极的。
参考文献
[1] 王素华.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6).
[2] 周燕.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J].教学交流.2009(4).
[3] 张先华.魅力语文的创新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