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文化交汇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交汇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 者:张 冰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当今世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这一特定、特殊群体的影响日益凸显。文化的多样和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碰撞更加激烈,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健康成长成才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面对的是多元多样的文化。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日益彰显,也日益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思想形成,离不开其所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文化,离不开所生活的社会和这个社会的文化,离不开所在的大学和这所大学的文化。本文把中国和欧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比较,探究其差异以及共同点。
关键词:文化交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一、研究意义
中国和欧美作为世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国家,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地比较分析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欧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实施途径与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探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以及政治文化等多元化的视角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深层次的原因探究,有助于辩证地借鉴美国经验,为提高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理性依据。
本文在系统分析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欧美大学思想政治教的异同规律及内在原因的基础上,客观总结出两个地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不足,借鉴以及吸收欧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
二、欧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欧美国家一直以思想自由、政治自由民主著称,的确,欧美国家的大学教育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修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实际上,欧美的大学是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只是从其他层面间接性的渗透进来。接下来为大家分析下欧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欧美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俗称普通教育,相当于国内大学的公选课、通识选修等叫法。说白了就是非专业课程。课程设有公民、人文、历史、语言等相关专题课程,他们通过这种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进行灌输。
1.学科方向渗透:欧美大学心理课程和人文类课程几乎遍布所有学科,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
2.社会服务渗透:欧美大学对于社会工作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国内,他们的大学生课余时间也比国内的充足,会自己组织各种社团之类的组织,来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来。像一些公益社团,募捐为残疾人服务、保护环境组织、帮助移民子女练习外语等。这些社会服务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在这些社会服务中,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
3.社会环境渗透:社会环境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像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还有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它们所组成的社会环境涉及几乎每位大学生,它们带来的政治思想引导力是非常强大的。
4.宗教文化渗透:宗教文化在欧美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段时间能甚至起到了思想统治作用。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在欧美国家中最为明显,有一项调查表明,94%的欧美国家人都说相信宗教、相信上帝,而其中三分之二是信仰基督教。所以在欧美国家,所设的课程中也会有宗教方面的课程,以此通过宗教向大学生传授政治思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信仰宗教的人特别多,很自然的就浸染了这些思想。
三、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相对于欧美国家显得有点僵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渐渐的进步。
1.学科方向渗透:国内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有思想政治课,大学是作为必修课程来设置的,不及格不能毕业。具体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官方渠道,学校层面会安排相对较多的课程时间,师资力量也是很雄厚。
2.社会服务渗透:国内的社会服务大部分基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其社会考察、社团活动等也纳入学分计量体系,所以学生在组织参与这些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功利性,以至于思想教育和社会历练效果会有一定的折扣。
3.社会环境渗透:在中国,社会环境的渗透效果显著,在各种媒体、各种文化场所,都有直接明了的政治思想引导。
4.宗教文化渗透:国内的宗教文化自古以来就不是那么深入,宗教思想的灌输需要很长的历史渊源,佛教是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但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一样,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到生活中。所以宗教文化对国内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渗透不是那么明显。
四、总结分析
对比国内和欧美的政治思想教育,两国都很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去渗透政治思想,其对国家政权的稳定、青年一代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迅速的变化,大学生的自觉性增强,不在靠死板的文化灌输,已经可以自觉的选择性接收和消化。增强大学政治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的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新.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律”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6(5).
[2]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6 号文件
[3]陈 涛.国外学校道德教育和经验启示[J].思想教育探索, 2006(2).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5]王 萍.中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及对塑造现代人格的启 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6]李 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